-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安康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如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精做好“土特产”文章,进而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是本课题的调研重点。
安康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安康现有耕地面积280万亩,其中水田26.22万亩、水浇地1.19万亩、旱地252.6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103.54万亩,占36.98%,海拔600米以下耕地约占三分之一。生长期年平均290天,无霜期年平均253天,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全市曾长期以种植业(粮食、油料作物)为主,兼及蚕桑、畜牧、蔬菜、茶果等生产。1994年安康粮食突破100万吨大关,开始加快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全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持续推进以粮油、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蚕桑等为优势的富硒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9.95亿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3元、增长7.7%,农业农村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1、特色产业“从小到大”
大力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产”和“一村一品”,着力培育产业振兴新动能。围绕6大粮油作物示范推广新品种64万亩。2023年生猪出栏192.65万头。茶园面积达112万亩,产茶近4.37万吨,创建市级以上茶产业园区170个,从业人员20万人,平利县、紫阳县荣获“全国茶业百强县”。魔芋种植面积突破83万亩,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核桃总面积突破200万亩。水产产量达到4.76万吨,渔业综合产值24亿元。蚕桑发种14.4万张,蚕茧产量6239吨。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产业链条“从短到长”
按照“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的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不断强化园区承载,扎实推进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全市各级各类农业园区增至1830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8家,产业化联合体78家。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76家,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73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5个。各种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
3、产业品牌“从无到有”
据检测,全市81.87%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以上水平,被认定为全国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第一批)。致力打造安康富硒产业品牌体系,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创建,实施“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行动,有效注册“安康富硒茶”等含“硒”商标41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1200件,全市目前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0个、特质农品67个、绿色食品15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8个。成功举办2023“国际茶日”活动,“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连续5年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前20强。“安魔128”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认定,“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岚皋魔芋”“镇坪黄连”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全市构建起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
4、产业业态“从旧到新”
各县(市、区)依托生态、农业、乡土、文旅、康养等资源,整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农旅康养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促进农旅共强融合发展。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9条线路入选陕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线路入选陕西省茶旅融合精品线路,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累计接待游客约825万人,营业收入约7.5亿元。“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在岚皋、汉阴、汉滨、紫阳等县试点。
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地调查中发现,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比较突出。
一、品种优但保供能力弱比较效益低
我市山大沟深林多地少,立地条件差,抗灾能力弱,人均耕地不足1亩,特色产业发展底子薄,粮油菜品质优良但产量低保供不足。我市粮食年需求量约120万吨,自给率60%左右;蔬菜自给率不足40%,特别是反季节蔬菜大部分依靠外调;肉蛋奶和果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足。生猪、茶叶、核桃、魔芋、蚕桑受市场变化和劳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产业波动较大。
二、产业经营体系标准不高产业链条短
我市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基本完备,富硒食品规上企业252户,但企业“小”、龙头“缺”、链条“短”、牌子“弱”等问题没根本解决,发展质效不高。
三、要素保障欠缺人力人才愈发短缺
乡村产业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奖补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加重,普通青壮年劳力短缺,各类人才更是奇缺,农技人才出现断层,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得不到有效支撑,地方优质种质资源得不到保护,全市尚无粮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四、品牌建设粗放营销保护意识不强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粗放,使用公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