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章
其他类型风湿免疫病;第一节IgG4相关性疾病;第一节;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IgG4相关性疾病(immunoglobulin-G4relateddisease,IgG4-RD)是一组近年来新被定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单个或多个组织和/或器官肿大;②血清IgG4水平升高;③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IgG4+浆细胞为主的淋巴-浆细胞浸润,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④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一、流行病学
发病率:(0.28~1.08)/10万。
男∶女=1∶0.77。
平均发病年龄:58.8岁,高峰是61~70岁,20岁以下发病者罕见。;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多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遗传、环境、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等。;MD患者;(三)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
约90%患者可同时合并胰腺受累,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腹痛等。
胆管造影成像显示胆管管壁增厚,肝内外胆管弥漫性或节段性狭窄。
(四)IgG4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可表现为四种临床类型:炎性假瘤、中央气道疾病、局限或弥散性间质性肺炎,胸膜炎。
常见症状:咳嗽、气短,严重者可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咯血等,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五)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
腹膜后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并纤维化,导致周围组织器官被包绕、受压。临床症状为腰腹痛/背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少尿甚至无尿等。
(六)IgG4相关性肾脏疾病
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炎性假瘤、膜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症状: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伴有或不伴蛋白尿。
极少数表现为肾脏的孤立性肿块。
;(七)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
局部或者全身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增大的淋巴结群可遍布全身,以纵隔、腹腔和腋窝最常见。
(八)其他部位IgG4相关性疾病
垂体、前列腺、甲状腺、肝脏、胃肠道、主动脉、冠状动脉、心包、眼眶、中耳/乳突腔或鼻窦或咽喉、皮肤、骨骼、乳腺、睾丸等几乎全身所有组织和/或脏器,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四、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球蛋白及血清IgG升高,近一半可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总免疫球蛋白E升高。
血清IgG4水平???高,非IgG4-RD的独特的生物学指标。
部分患者补体减低,尤见于肾脏为主时。
外周血中CD19lowCD38+CD20?CD27+浆母细胞数目在活动性患者中升高,治疗后下降,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反应的监测。;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磁共振表现
胰腺弥漫性肿大,伴有“被膜征”(箭头所示)。;IgG4相关性泪腺炎的IgG和IgG4阳性细胞免疫染色;1.诊断2011年日本IgG4-RD综合诊断标准。;受累部位相似的疾病;六、治疗
1.诱导缓解治疗
推荐口服泼尼松30~40mg/d。
2.维持治疗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
3.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吗替麦考酚酯(MMF),硫唑嘌呤(AZA)等。
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
4.手术治疗
特殊部位受累,可能引起压迫等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等紧急情况,药物治疗不能迅速解除时。;七、预后
多数对激素反应良好,部分患者可因重要脏器受累危及生命。
复发很常见,极少数患者可自发好转。;IgG4-RD是累及多系统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累及几乎身体的各个部位,以胰腺、胆管、唾液腺和泪腺受累最为常见。
临床诊断可根据2011年日本IgG4-RD综合诊断标准。
绝大多数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复发很常见。;第二节;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分类标准;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以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及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APA)持续中高滴度阳性为主要特征。
临床上最常用的APA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ie,aCL)、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发病机制
(1)抗磷脂抗体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
(2)促进磷脂依赖性凝血过程的发生。
(3)对抗凝物质的影响。
此外,有学者提出“二次打击”(two-hits)假说解释抗磷脂抗体在体内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导致病态妊娠的机制可能为
抗磷脂抗体与胎盘抗凝蛋白结合,抑制Ⅹ因子和凝血酶原活化,抑制磷脂依赖的Ⅶ、Ⅳ和Ⅹ因子活化,使胎盘的局部抗凝能力下降,导致胎盘血栓形成及自发流产。
抗磷脂抗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