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七年级语文上册少年正是读书时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少年正是读书时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上册少年正是读书时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通过一次解密游戏,用一个问题“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在干什么?”贯穿全课,以三个档案袋的形式引出三则资料,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读书的意义,真正激发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在探寻过程中,通过解读第一份资料——民国中学生日记,掌握本课读资料的技巧,了解书本开拓眼界的意义;第二份资料则用一篇截肢少年的读书笔记,引出一次针对学生自己阅读情况的抽样调查,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课识读图表的重要知识点。同时,通过本环节学生也了解了自身的阅读情况和国民阅读的现状,进而明确读书使人增长智慧的意义;第三份资料,重在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向内部进行探索,从而有意识地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本课以“观天地、遇众生、见自己”为核心提炼出读书的意义。

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1.在配乐的朗读和老师的讲解中感受语言的美感,在临场的小辩论环节体会文字的力量,领悟图书语言独特而不可取代的美妙意蕴。(语言运用)

2.掌握读图表、读资料的基本技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综合实践)

3.通过欣赏书中美景、品味书中故事,深思书中内涵等三个教学层次,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课堂浓烈的“语文味道”中感受到阅读的美,最后在手工制作阅读“辞云”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审美创造)

结合不通背景下少年的读书体验,启发学生;启发学生珍惜现在的优良条件,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信息素养、家国情怀)

跨学科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意识;掌握一定识读图表、读资料的基本方法。

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读书的意义,真正产生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本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启迪;本课重点较为复杂,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读图表、读资料的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本课程的设计结合学情遵循以下思路:

1.难度适当降低,对识读图表和解读资料的要求和技巧进行简化,重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但同时也要兼顾初中语文课堂应有的难度、深度。

2.创设更新颖有趣的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创设的解密游戏情景,能够适当引发学生好奇心,去有意识主动地、自主地探索阅读的意义。

3.考虑到学情,课堂内容和知识点也不宜设置太多。本课重点在于对读书意义的探寻,通过围绕核心的丰富活动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技能,个人文学热情得到激发。

4.如何化抽象为具体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考量,因此本课采用任务群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任务通过一个统一的问题三个文件袋串联,更加清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课程实践规划:

任务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指出认知错位,探寻读书的意义)。

任务2:寻书中美景(爱读书,阅观天地)。

任务3:品书中人生(读好书,阅历众生)。

任务4:悟书中成长(善读书,阅见自己)。

教学过程:

1.交代课题,小调查引出课程内容,指出学生存在认知错位,拉近与学生距离。

2.由一个问题“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在干什么?”引出三个档案袋,贯穿全课。

寻书中美景-阅观天下:

打开第一个文件夹。学生朗读并展示民国小学生日记:

《春郊读书记》

星期日,课余在家,听街外有卖花之声,便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行至城西莲花山下,青山绿竹,桃花灼灼,白云如絮,碧水如镜。见有小亭,乃入座读书。读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忽觉古人诗中所绘之景,正恰在眼前。天地广阔,此刻我竟与素未谋面的古人共赏春景,妙哉!少年正是读书时,足不出户可观天下。只是世事变迁,不知百年以后,是否有人与我共赏,更不知百年后,书中又会有何美景?一时感慨,灯下记此篇。

广州南田中学一年级生,黎寿泉

一九二四年,春

三个提问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篇民国小学生日记;通过书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

1.引导学生关注末尾表达观点的句子。指出读资料的重要方法:粗读过程,关注首尾段的观点总结。

2.通过结尾段两个问题,引出《跟着课本去旅行》,鼓励学生在书中寻找美景,创建自己的文学地图。

3.教师总结并再次提问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找到读书的第一层意义:观天下。

小结: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我们会说他见过世面。但足不出户,透过书籍观天下也是一种世面。比如,一百年前的景与人已不在,但通过书我们可以和这个小同学共赏春景。脚步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我们抵达。这就是书带给我们的意义。

书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生亲手打开第二份档案袋,朗读截肢少年的读书笔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的13岁生日,刚好在这一天,看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心绪万千,但我好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8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