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脾胃病证

第七节痢疾;一、概述;(二)源流

1、《内经》称之为“肠澼”,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

2、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花汤。

湿热痢:白头翁汤;虚寒久痢:桃花汤。

3、《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4、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5、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称为“时疫痢”,如《丹溪心法》曰:“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6、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

因外感、内伤者,根据人体所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化二途。

《证治汇补·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7、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

《医宗必读·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8、治疗方面:

金人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明代张景岳强调:“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痢疾》:“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因。”

清代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创活人败毒散。并在《医门法律》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

清代蒋宝素称痢疾为“内痈”:其《医略十三篇·痢疾》云:“治痢之法,当参人治痈之义”。

;(三)范围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发病骤急疫毒痢;

外感时邪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肠胃气机阻滞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食积

饮食不节(洁)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损伤脾胃,中阳受困寒湿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诊查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1、根据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热痢清之;

初痢实证常用方法: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

寒热交错者,温清并举;

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2、调和气血

痢疾为患,不论虚实,肠中总有滞,气血失于调畅。因此,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

3、存胃气

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之始终。;三、分证论治;(二)疫毒痢

1、辨证依据

(1)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

(2)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或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痉厥抽搐;

(3)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2、治法:清热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c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