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1.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鉴赏诗歌选取的独特意象,以及诗歌的朦胧意境。3.思考诗歌所探索的自然、人、生命等主题。教学目标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了解作者观看视频
相关背景——瑞典自然环境特点介绍视频
自然观念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与生命力,描绘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图景。瑞典自然环境对其诗歌意象的塑造影响很大,他强调“自然即存在”的哲学观。《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
示范朗诵视频
整体感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给你留下怎样的整体印象?诗歌描绘了雨中的树在天空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意象象征意义树天空我们雨雪花象征着生命的坚实与稳定,它在雨中“走动”,体现出生命的动态和对成长的渴望是广阔、无限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树与天空的“彼此仰望着”,象征着生命与永恒、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相互关联。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洗礼作为冬天的象征,它预示着寒冷,又恰恰突显生命的强大意志。另外,“雪花”也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世界。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有什么特点?“我们”起什么作用?(1)抒情主人公是树。(2)诗中的树有超越了人的自觉和主动性。在雨中,树在“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雨停后,树“停下脚步”和“等待”,它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3)“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诗歌鉴赏
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诗歌鉴赏3.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4.它们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诗歌鉴赏
视角突破以“树”为核心视角,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启发学生思考“自然主体性”与“宇宙永恒性”(例:“树在等待雪花绽开”的等待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对至美境界的向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比较阅读《树和天空》中的意象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动态生命感精神象征情感载体纯净至美意境永恒与哲思生命短暂,宇宙中心观情感载体纯净至美意境
比较阅读文化差异与独特表达1.“生命观”:中国诗词强调“天人合一”,树常作为隐逸符号(如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而特朗斯特罗姆的树更强调“自然主体性”,体现北欧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2.“审美倾向”: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的意境(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更注重超现实的想象张力。
诗歌多元主题1、生命与时间:树的成长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对未来的期待2、人与自然:通过“树与天空”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3、存在与超越:雪花象征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体现诗人对纯粹与永恒的追求
主旨归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深刻思考。
作业布置以“海浪”“星辰”等自然物象为题,仿照诗歌超现实手法创作短诗,要求突出意象的静态性、动态性和象征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