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黄河故道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2017年3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发布2017年度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苏财农[2017]13号)。通过激
烈竞争,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获批承担江苏农业现代重大科技项目“典型困难立地生
态经济防护林营建技术方案”(CX(17)1004)。其中,第二课题“黄河故道高效经济
生态型农田防护林营建技术与示范”(CX(17)1004-2),由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省农
业科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技团队组织实施。
承担该课题后,项目组深入实地调研,了解黄河故道农村农业生产现状和广大农
民的想法,经与当地镇、村两级政府协调,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出发点,以
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农区生态环境、增强防护抗灾能力为主要目的,细化了实施方
案,编制了规划设计,并在盐城阜宁县东沟镇、羊寨镇开展高效经济生态型农田防护
林示范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针对黄河故道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立地特
征,以及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景观绿化和经济效益等的实际需求,在黄河故道对农
田防护林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发表论文8篇,完成研究
生论文3篇,专利4件。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迫切需要编制一部技术规程,以指导黄河故道高效
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起草单位有: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协作单位有
阜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程起草人有:胡海波、刁传芸、初磊、吴建民、王良杰、
李倩中、李淑顺、陈雪、汪金龙等。
为了编制好黄河故道高效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我们在查阅国内关于农田防
护林建设方面的标准、规程基础上,总结本课题黄河故道高效经济生态型农田防护林
体系建设与研究成果,分工协作,编制规程,并逐步修改完善,向江苏省农学会申报
技术规程。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1
本规程主要针对黄河故道沿线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当地主管乡村振兴
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村、镇管理人员,规范了黄河故道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技术
方法和管理措施,其主要目的是营建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带、网、片、
点结合,适合苏北黄河故道的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以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农区生
态环境、增强防护抗灾能力,同时兼顾景观功能和经济效益,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提
供生态安全屏障。
2.标准化对象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表现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青壮年劳动
力少,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从事农业的效益不佳等问题,急需集中开展土地整治、
规范性地修建沟渠路等水网体系、开展高效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因此,如何根据农村
新的变革特征和要求,营建生态防护林体系,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作物稳产
高产,又能美化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明确要
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因此如何在既保
护耕地,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就成了突
出问题。在新形势下,农田防护林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与乡村振兴、新农
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优化配置,兼顾防护、美化和增效等功能,达到一林多用、充
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
目前,关于黄河故道怎么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
和规程,各地摸着石头过河,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科学性;尤其是现有行政体制改革,
林业部门划归、整合到自然资源部门,许多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做了很大调整,因此
急需规范黄河故道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
3.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方面,主要问题是:(1)对黄河故道特殊困难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不够了解,难以做到因地制宜;(2)对农田防护林的防风特点不
够了解,难以做到因害设防;(3)对农田防护林胁地规律理解不深,难以做到统筹
兼顾和科学配置;(4)对防护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性不够了解,难以建立高效
多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