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修身正己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梨花”的象征义,感悟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品析课文构思巧妙地设置悬念、误会的妙处,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
4.体会课文讴歌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及其颂扬的经久不衰的雷锋精神,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置悬念、误会的妙处。
2.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梨花”的象征义,感悟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内在的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的笔触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的魅力何在!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其中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社会上盛行“学习雷锋”的风气,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边疆地区许许多多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儿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彭荆风重新提起笔,创作了《驿路梨花》。
四、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寨(zhài)驿路(yì)陡峭(dǒu)
露宿(lù)竹篾(miè)简陋(lòu)
撵走(niǎn)修葺(qì)折损(zhé)
2.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36段):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其的猜想。
第一层(第9—12段):小茅屋帮“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二层(第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梨花”。
第三层(第28—36段):梨花的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三部分(第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3.本文的核心事物和线索分别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茅屋,线索是梨花。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分析第1至8段。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有什么用?
明确: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总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时已经是傍晚。这样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做铺垫。
(2)“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花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首先看到小茅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9至12段。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表明了什么?
明确:“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13至27段。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是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我们”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