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学习任务单)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统编版.docx

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学习任务单)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统编版.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PAGE

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版)

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1.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

2.了解作者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任务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任务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2)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2)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

村晚在_______________中,村晚在_______________中,在_______________中……

(2)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提示: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任务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课堂练笔,改写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提示:

①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三首古诗。

2.完成分层作业。

参考答案

任务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1.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了解作者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任务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任务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2)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山衔落日”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躺,撑,骑……

(2)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

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

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任务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鹏城九九李老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虽枯木老朽,仍血气方刚,自嘲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