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中,孝不仅具有社会性的道德伦常规范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即一种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它在根本精神上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之中,孝被称为“百善之首”,而且曾经不止一个王朝明确号令“以孝治天下”。
在先民的观念中,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体现了父母的恩德,因而子女应当以“报本反始”的态度去对待父母,由此,“善事父母”就成为孝德中应有之义了。而由于父母的生命又是源于先祖的,因而,“慎终追远”的结果自然是要将祭祀先祖包含在孝的要求之中了。
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并进而“慎终追远”乃至“继志述事”,堪称在个体生命本位的意义上较为彻底地体现了自我生命的根源意识,因而它们构成了作为道德伦常规范的孝的主体内容。但这些尚未能涵盖孝的全部内涵。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人的生命也包括了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两个方面。而人之精神生命的成长,又是与社会文化的熏陶与濡染密不可分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命存在又可以看作是文化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因此,“报本反始”之“本”与“始”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体生命之“祖”上,对于人的整体生命存在而言,就是不完整的。只有涵括了社会或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人之精神生命的本质。
不仅如此,作为有着强烈的超越祈向的存在者,人不仅会追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同样会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就走向了对作为一个类而存在的人的“类性生命”之所从出的终极根源即类性生命之本的探寻。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传统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观念,中国文化传统观念是把天地视为人的类性生命之本。
孝正是在感恩报德之中将生命的终极“本”“始”指向了天地。正是由于天地为万物存在的根源,祖先则是个人生命存在的根源,所以祭天地时以祖先配享。而对于天地的祭祀,正体现了对报本反始的尊崇。正像人们应当对自我生命之所从出的祖先尽孝一样,对于作为包括人类之生命在内的万事万物之终极根源的天地,也理当抱持崇德报恩的感激之情,从而也为天地“尽孝”。
(摘编自陈一平、孙雪霞《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的生产功能的消退,长辈家长作为经验性的行家里手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从而影响到家长的权威地位。不仅如此,现代社会出现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文化上的差别,即所谓“代沟”。在代沟的影响下,老年人在青年人心目中不仅没有地位,而且得不到年轻人的理解。因此,现代社会不能以家长的权威为理由来重新提倡孝道。实际上,我们不仅要从客观的经济层面来看待老年人在传统社会所受到的敬重,而且应当从道德情感层面来进行分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继承孝道和弘扬传统孝道中的优良因素和价值,主要不是从权威意义上讲,而是从道德情感意义上讲。
孝的培育是施由亲始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在传统孝道看来,孝是人生的一个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的幼年如果没有亲人的抚育,可能就不能度过他或她的幼年期。一匹马或一只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只有亲人每时每刻的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人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孩提时代,当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人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孝的培育又在于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父母在我们还不知这个世界为何物时,已经为了我们而尽职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如果没有人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
(摘编自贾宏雄、易罡《孝文化漫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观念中,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就是恩德,因此,子女以“报本反始”的态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打破内耗枷锁,重塑自信人生.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好好说话,温暖人心.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聆听前人言,勇闯自我路.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人民日报》精选六大主题的 120 个经典标题.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热点素材《哪吒2》主题挖掘+话题运用+金句+影评+范文.docx
- 2025年高三语文模考名篇名句默写题汇编(1)含答案.docx
-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含答案).docx
- 西北四省(陕西,山西,青海,宁夏)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云南省昆明市2025届高三三诊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