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悲剧是以悲感、悲情、悲壮为审美内核的文艺形态。中西方文明,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为人类追逐理想、探索真理、求证命运的实践与抗争。在每个成熟的人类文明背后,都有着该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深刻的理性思维和积极的自我反思,而这些正是悲剧精神的辩证内核。

西方从古希腊悲剧开始已经成熟并自成体系,无论是古希腊三大作家的命运悲剧,还是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及至奥尼尔的现代悲剧,不变的是反思人类困境的形而上哲思。正如布鲁克所说,没有任何可以提供的普遍适用的悲剧理论,想找到一个适应各个时代悲剧的概念的确是很难的,开放是其显见的特征。如此,有关中国悲剧的存无之辩不应纠结,虽然以西方悲剧标准衡量中国古典戏曲,确实缺少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悲剧样式,反而愈显其民族化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明确的“悲剧”说,却实实在在存有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从初民神话故事,到最后以词为基,元曲成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最佳载体。

西方悲剧直率地暴露了矛盾冲突的不可解决,就像希腊神话中永不疲倦的推石者希绪弗斯荒诞命运。中国悲剧结局不同于西方,也即常为人所诟病的“大团圆结局”,特别是结尾部分的和解冲突,圆融矛盾,在情感上给人希望和安慰。对此,宋常立认为“不是从全剧的结尾部分来看悲剧结构的统一性,而是要从高潮看统一性”。悲剧的审美特质在“团圆”前大局已定,所谓团圆不过是作者给观众一点精神慰藉而已。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通常是身份显贵、地位显赫的“大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里的悲剧主人公,常常是英雄的同义指代,一如埃斯库罗斯塑造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罗斯描绘的俄狄浦斯等。而中国古代悲剧主人公身份通常是普通人物、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往往被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所迫害、毁灭,对待命运的态度多为被动卷入、忍让含辱,服从传统道德。

中西文化价值理念渗透在悲剧意识中,形成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为中国悲剧对理想社会的忧患,与西方悲剧对人类生存的焦虑。西方悲剧无论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社会悲剧(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为代表),哲学悲剧(如贝克特《等待戈多》),多关注生命本质的哲学问题,如自由与必然、有限与永恒、人性与神性等形而上之思,折射出丰富而深刻的悲壮美学意涵,而中国古典悲剧所展示的,基本多是社会悲剧,展示的多为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桃花扇》寄托贤明政治理想社会,悲剧风格体现的是中庸沉静之美。西方悲剧作家在触摸悲剧冲突的成因、揭示人类命运之荒诞等悲剧影响,其理解和把握可能比中国作家更深刻与丰富,但在表现悲剧精神内核方面中西方悲剧存在共性特点。

中西悲剧差异还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在征服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强调探寻和辨识对象世界的本质,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和思辨色彩。与之相反,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哲学,注重个体的内视修为,重视集体的价值理念,通过体悟感知的方式把握世界,悲剧主客体对立达成消融与谐和,追求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即使如王国维看来“彻头彻尾悲剧”的《红楼梦》也近似佛家的“去执”哲学理念。

(节选自段浩伟《中西悲剧差异及其文化探源》,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悲剧从古希腊开始就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样式,最早给悲剧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西方后世悲剧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西方相比,中国悲剧起步较晚,元代元杂剧兴起之后才形成了真正的戏剧。在中国文艺理论中,早期悲剧观念是从诗歌理论中“怨”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可以怨”的观点显现出的针对不合理现实强烈的道德伦理批判意识可以视作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本质表述,对后来的文艺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悲剧一般反对喜剧结尾,认为这样会削弱悲剧所应有的崇高感,中国古典悲剧则经常以大团圆结局结尾,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势力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这常常被诟病为缺乏悲剧精神。正如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到:“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其乐天之色彩。”然在中国的古典戏剧中,《赵氏孤儿》最后孤儿杀死仇人,为家族报仇,《精忠旗》岳飞阴府讯奸,悲剧既已发生,现众的悲惘痛苦情绪就已被推到极致。结局虽然可以给观众悲痛的心理一点抚慰,却不会削弱已经产生的悲剧气氛和观众的同感与怜悯。中西传统悲剧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是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因此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等密切相关。中西方社会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标准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悲剧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节选自刘虹艳《中西传统悲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