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docx

2025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5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论中围绕“味”有一系列表示味觉的词汇,它们都是描述文本美学体验重要的主导性隐喻。将《文心雕龙》中元范畴“味”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味”的各类跨文化译释,发现在译解名词“味”时,海外译者多采用taste和flavor。本文将从原典出发,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味”之义界。

就文化交流本意而言,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某种程度而言,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同时也是译者迂回进入原文的一种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它并非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隐含着译者与作者所处两种诗学的对话。从中可以窥见一种诗学对另一种诗学的观照、比较、体验和领悟。通过参酌原典,对“味”与taste进行比较和阐释,以跨越思维间距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

从语义内涵层面进行考察,flavor语义侧重能辨别出来的特性,即指某一物质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显著或独特品质;savor的语义更侧重兴味和意味,通常表示喜欢或享受美味,也指某些特征和性质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力或刺激性。相对而言,taste比flavor和savor的指涉范围要广,它可指涉任何味道,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性质或某一具体的味道。中国文论中多“味”的原因之一,即为“味”的涵括性,它可以将大量有共同点的范畴(如“咸”或“酸”)囊括进来,也可以容纳每一种味道的精细而具体的特性。此外,taste通常表示一种强烈的印象、感情或对事物性质的深层认识。而“味”也具有一种持续性特征,这种特性和阅读之后文本在头脑中的“持续”性相类,这就使文本的意味得以延展和敞开。由此可知,taste与元范畴“味”的涵括性和持续性两方面含义相对接近。

接着考察“味”和taste的词义演化历程。《说文解字》云:“味,滋味也。从口,未声。”《说文解字句读》云:“是滋即味也。”滋味,同义复合。“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后来随着文明进步,人们由此而逐渐超越生理快感,而引申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先秦时“味”用于音乐批评,魏晋时开始转向文学批评。可以说,先秦到魏晋是“味”从一个生理快感衍化为审美概念的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朝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味”的内涵也迅速向审美属性和审美活动方面展开,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味”的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味”论,学界多聚焦于钟嵘“滋味”说,多认为钟嵘首倡此说。事实上,“滋味”最先由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及,《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随后钟嵘将之视为审美标准。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味外味”)又将“味”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深度推至顶点。近代古文大家林纾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提出“味者,事理精确处耐人咀嚼之谓”之观点。由此可见,元范畴“味”的发展经历了由感觉到心理统一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不断衍变升级的趋向。

追溯西方taste的词义演变可知,taste源自拉丁文tangere,意为“感觉、处理、接触”。早在13世纪taste一词就与身体感官相关联,最初它的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泛,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从14世纪的文献资料中可见,它与感觉器官嘴密切关联,但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其隐喻含义的扩展,taste具有了更普遍的含义。例如1425年,goodtaste被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理解力”,而1502年,又被赋予“没有精神品位”的含义。从17世纪开始,尤其是18世纪,取自身体被动感觉的taste,隐喻迁移为一种本质上非被动的智识行为和操作。taste被冠以一种普遍品质的“品味”含义,即用以快速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心智力量。于是taste原先所表示的强烈而活跃的“味觉”含义,逐渐被相对弱势但却是人类所共有的“品味”习惯所取代。自此,所谓的“品味”和“好品味”已与人类活跃的感官相分离,变成获得某种习惯和规则的问题。如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曾指出,健全的理智力能同精致的感受相结合,因实际锻炼得以增强,后又经过比较而完善,还能涤除一切偏见。这些品质综合起来所做的评判就是品味(taste)和美(beauty)的真正标准。而“无味”也已与味觉分离,并往往是在道德而非审美语境下,以相对较弱的方式承载了更古老和更广泛的感觉、触觉和理解。因此,休谟提倡品味(鉴赏)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