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两则材料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直接找到答案。第(2)问前半问实际要求回答王安石的“民”与司马光的“民”的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观点;后半问相对简单,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参考答案】(1)问题:是否实行免役法。王安石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司马光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2)看法:王安石的“民”侧重指农民,他“关心疾苦”是要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官僚地主,他“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其次,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3、本文和流传的民间故事相比较有何不同?(1)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2)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像王六郎为许氏驱鱼的情景“果闻唼呷有声”,声音如在耳边;“欻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这一细节,把王六郎对许氏的留恋之情,描摹得神异而感人。4、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以坐馆为生,必是遍尝人间的世态炎凉,对于“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的势利观念也应有很深刻的体会。在《聊斋自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呐喊,可见他对于真挚的友情,也是十分的渴望。但现实是无奈的,他只能通过自己的笔,通过王六郎这样的正直之鬼和许氏这样的下层劳动者,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讨论探究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布置作业1、完成《金榜》相关练习。2、预习《“三言”》,疏通文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命题角度上看,选修内容的考查注重能力立意,都强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因此,考生复习时必须注意对每场改革的全面掌握与理解,提高对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材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并注意与现代改革的比较,赋予古代改革以现代意义。【运用提升】(2011·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选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