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乞巧》教学课件
背景与作者简介
诗歌内容解析
艺术特色赏析
文化内涵拓展
诗歌比较阅读
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CONTENT
背景与作者简介
01
乞巧节起源
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七姐节等,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据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的牛郎织女会相会,而人间的女子则会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能,因此得名“乞巧”。
乞巧节意义
乞巧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在这一天,女性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祈求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幸福美满。
林杰生平
林杰,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创作背景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七夕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一诗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人们纷纷传颂这首诗歌,认为它形象地描绘了七夕乞巧的盛况和女子的心愿。
社会反响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示我们要尊重女性、珍视爱情、追求美好生活。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后人的启示
诗歌内容解析
02
教师首先进行全文范读,注意语调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熟悉诗句。
全文朗读
针对诗中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进行正音,如“霄”、“渡”、“乞”等字的准确发音,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正音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含义,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如“乞巧”、“双星”、“穿针”、“乞巧望秋月”等,让学生明确这些词汇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解释
逐句翻译
爱情主题
通过解析“双星”、“穿针”等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主题,感受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乞巧节俗
介绍乞巧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女性在乞巧节期间穿针乞巧、祈求智慧和技艺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会背景
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分析乞巧节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赏析
03
诗人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乞巧行为具象化,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其文化内涵。
通过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中通过比喻手法,将乞巧的女子比作天上的牵牛织女,形象地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和智慧。
诗歌采用了民间歌谣常用的重叠、反复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诗句的押韵和词句的排比,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精准把握,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与乞巧节的主题相得益彰。
诗中通过对乞巧节期间民间风俗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
诗人通过对女子乞巧场面的细致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民间风情的深入挖掘和精准描绘,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感。
文化内涵拓展
04
讲述乞巧节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与七夕节的关联。
乞巧节起源与历史
节日习俗详解
地域文化差异
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传统乞巧方式,以及祭拜七姐、烧香祈福等习俗。
探讨不同地域乞巧节习俗的差异,如广东地区的“七娘会”等。
03
02
01
03
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探讨乞巧节相关神话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勤劳、智慧、爱情等。
01
牛郎织女传说
阐述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其在乞巧节中的重要地位。
02
七姐崇拜与信仰
介绍七姐(织女星)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乞巧节来祈求心灵手巧和美满姻缘。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创新节日庆祝方式
强调乞巧节作为传统节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推动乞巧节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乞巧节的庆祝活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结合当代社会特点,创新乞巧节的庆祝方式,如举办乞巧文化展览、手工艺比赛等。
诗歌比较阅读
05
《乞巧》与《秋夕》
两首诗都以七夕为背景,描写女子乞巧的情景。通过对比,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诗人在处理同类题材时的异同。
《乞巧》与《长恨歌》
虽然两首诗的题材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爱情和女性命运的主题。通过对比,可以深化学生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李商隐的《乞巧》和杜牧的七夕题材作品,风格迥异。通过对比欣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技巧。
李商隐与杜牧
李商隐的诗歌以婉约、含蓄著称,而白居易的作品则更加直白、通俗易懂。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作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