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广富林遗址深受龙山文化的影响,最终征服并取代了良渚文化,造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震荡和变迁。据此可推断,该遗址()

A.已使用大量青铜农具 B.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C.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D.印证了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题干“广富林遗址深受龙山文化的影响,最终征服并取代了良渚文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黄河下游,良渚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广富林遗址能受到龙山文化影响,并且能取代良渚文化遗址,说明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文化随着早期先民们的交往而不断扩大传播范围,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工具的材质为木、石、骨、蚌,已使用大量青铜农具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遗址最终征服并取代了良渚文化说明其位于长江下游,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汉初年,各王国社会生产发展较快,尤其以吴、齐为著,“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诸侯各务自附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据此可知()

A.文景之治推动西汉强盛 B.经济发展利于中央集权

C.王国积极推动地方建设 D.郡国并行利于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中提到西汉初年吴、齐等王国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如吴国通过经济活动(如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使国家富足。“诸侯各务自附其民”说明各王国积极采取措施以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本国状况,表明王国积极推动地方建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而非国家实力的强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经济发展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涉及郡县对地方的作用,并且郡国并行制度下易出现地方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表是关于唐代西南地区三则史料,该材料最能佐证当时()

史料

来源

灵池一以医卜为业者“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

《茅亭客话》卷8

大顺二年,“成都城中乏食,弃儿满路。民有潜入行营贩米入城者”

《资治通鉴》卷258

蜀地“有人状如卢生所言,叩门求籴,怒其不应,因足其户,张重箦捍之”(注:“叩门求籴”即商人登门收购粮食)

《酉阳杂俎》卷2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城乡粮食商品化流通

C.南方经济重心确立 D.精耕细作农业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第一则史料中提到“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这表明农民把豆、麦等农产品运到城里去卖,然后换取盐、酪等商品,体现了粮食的商品化;第二则史料“成都城中乏食,民有潜入行营贩米入城者”,说明在城中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有人贩卖米进城,这也是粮食在城乡之间流通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体现;第三则史料“有人状如卢生所言,叩门求籴,商人登门收购粮食”,同样反映了粮食的买卖和流通。综合这三则史料,它们都围绕着粮食在城乡之间的买卖和流通这一主题,充分说明了城乡粮食商品化流通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关经济作物的内容,排除A项;南方经济重心确立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改进以体现精耕细作推广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如汉语的“站”原本只是动词“站立”的意思,在元代作品中,增加了驿站等名词性义项。这反映出元代()

A.固守蒙古文化元素 B.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族群接触交融加深 D.全面吸收汉族文化

【答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