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经过十多步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氢体NAD+携带,形成2分子NADH+H+。NAD+能可逆地接受两个电子和一个H+,另一个H+则留在溶质中。在糖酵解过程中一共生成4分子ATP,但由于要消耗2分子ATP,所以净生成2分子的ATP。这种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第63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NADH+H+进入线粒体的方式较为复杂,必须借助于线粒体内膜上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内。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NAD+作为受氢体被还原。第64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实现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柠檬酸循环,由于柠檬酸有3个羧基,故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第65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6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线粒体DNA的复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人类mtDNA也是单一的复制起始,mtDNA的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一个是在重链上,称为重链复制起始点(OH),位于环的顶部,tRNAPhe基因(557)和tRNAPro基因(16023)之间的控制区,它控制重链子链DNA的自我复制;一个是在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L),位于环L的“8点钟”位置,它控制轻链子链DNA的自我复制。第31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2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线粒体靶序列引导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一)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线粒体内含有1000~1500种蛋白质,除上述的13种多肽外,98%以上是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合成后运入线粒体的。线粒体含有4个蛋白质输入的亚区域: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膜间隙和基质。而在这些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中,需要一类被称为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的蛋白质的协助,其中绝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被输入到基质,少数输入到膜间腔以及插入到内膜和外膜上。第33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输入到线粒体的蛋白质都在其N-端具有一段线粒体靶序列称为基质导入顺序(matrix-targetingsequence,MTS),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并结合各种不同的但相关的MTS。第34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5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部分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第36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当线粒体蛋白可溶性前体(solubleprecursorofmitochondrialproteins)在核糖体内形成以后,少数前体蛋白与一种称为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nascent-associatedcomplex,NAC)的分子伴侣蛋白相互作用。第37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哺乳动物的胞质中存在着:前体蛋白的结合因子(presequence-bindingfactor,PBF),它能够增加hsc70对线粒体蛋白的转运;线粒体输入刺激因子(mitochondrialimportstimulatoryfactor,MSF),常单独发挥着ATP酶的作用,为聚集蛋白的解聚提供能量。第38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前体蛋白与MSF所形成的复合体能进一步与外膜上的一套受体Tom37和Tom70相结合。Tom37和Tom70把前体蛋白转移到第二套受体Tom20和Tom22,同时释放MSF。与前体蛋白结合的受体Tom20和Tom22与外膜上的通道蛋白Tom40(第三套受体)相偶联。后者与内膜的接触点共同组成一个直径为1.5~2.5nm的越膜通道(tim17受体系统,非折叠的前体蛋白通过这一通道转移到线粒体基质。第39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0页,共9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分子运动产生的动力协助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