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pptx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上册;;;[考查要求:(识记)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频率:8年0考]

(一)赤壁之战;(二)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标衔接探究

1.比较认识:三国时期与三国鼎立时期

三国时期指220年魏国建立,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时期指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至263年魏灭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2.深入理解:由东汉后期州郡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并为此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考查要求:(识记)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频率:8年0考];(一)人口南迁;(二)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课标衔接探究

跨学科问题: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1)表现

①第一次:东汉末年,中原灾荒连年,加之黄巾起义后的军阀混战,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吴国之所以可以立国,一部分拥护者正是南迁的中原人士。

②第二次:西晋末年,黄河流域发生“八王之乱”,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各族乘机内迁;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人口纷纷南迁。;③第三次:北魏政权南迁中原,促使黄河流域的汉人纷纷南迁。

(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3)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要求:(理解)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考查频率:8年5考(2017年、2018年、2020年、2023年均为选择,2019年为材料解析)];(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标衔接探究

1.大概念: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彼此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2.历史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

这两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都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考查要求:(理解)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考查频率:8年4考(2021年、2022年、2024年均为选择,2024年为材料解析)];(一)北方农业技术的代表作——《齐民要术》;(二)科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三)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四)农历;课标衔接探究

1.历史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与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时期。如数学方面,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圆周率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得出了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的近似值;天文学方面,继续使用汉代的天文学知识,如对星象的观察和记录,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则引入了岁差的概念,这是对历法的一次重大创新,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农业方面,继续使用和改进;了汉代的农业耕作技术,提出了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思想;在绘画和雕塑方面,继承了秦汉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技艺,融入佛教艺术,开凿了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在制瓷业方面,继承了汉代的陶瓷制作技术,创新釉色和造型,出现了新的陶瓷品种,如青瓷和白瓷。

2.劳动知识:农事谚语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立秋处暑秋收忙,秋季选种正相当。

(3)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收成抵一年。三道犁头三道耙,穗子长成狼尾巴。今年不翻冬,明年粮仓空。;3.跨学科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唯一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从书法字体发展上看,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进过程,加之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又创造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可谓丰富多彩、光辉灿烂。从传世的书法作品的材料来看,有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布帛、陶器、砖瓦、碑刻、纸张等,说明中国的书法艺术宝库是极为丰富的。;;【单元知识结构】;【阶段特征归纳】;【主题角度预测】

预测点1: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这是历史课标要求的理解层次的考点,是以往中考高频考点。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试一试:阅读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