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

语文

说明:1.本试卷共8页(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2024年11月12日至14日,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梧州市举办,班级开展了相关的研学活动,小语同学积极参加并整理了下面资料,请你完成1~5题。

【资料一】作为大会的举办地,梧州市始终牢记“塑造文旅精品,推动文旅融合”的工作要求,践行“文旅搭台、经典开路、全域鸣锣、各地唱戏”的办会思路,实现“一地举办、yìng()射周边、带动全区”的办会目的。大会期间,梧州热闹喜庆、灯火璀璨、游人如织、______。“1+6+5”会事活动亮点频()出、成效显著,给世界递上了梧州名片。(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减)

【资料二】毗邻西江近水处的骑楼城,是梧州百年商埠开始的地方,背山面水①______汇聚人潮,商贾云集。漫步在“焕新”后的骑楼城,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和雕塑陈列两侧,浓郁的岭南特色风情尽收眼底,纸包鸡②______牛肠酸等传统特色美食吸引游客驻足品尝。连绵成片的骑楼,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流逝。一脚迈进骑楼城,举目远眺西江,仿佛踏进了时间奔流的河。(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减)

1.阅读“资料一”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yìng()射 (2)亮点频出()

2.下面是小语积累的成语“络绎不绝”,请你与他共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个词语使用的书法字体是()。(2分)

A.隶书 B.正楷 C.行楷 D.草书

(2)小语把这个词语补充到资料一的横线处,请结合语境,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2分)

3.在“资料二”①②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顿号 ②顿号 B.①逗号 ②逗号

C.①句号 ②逗号 D.①逗号 ②顿号

4.“资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语病并修改。(2分)

5.小语想用对联表达对“焕新”后的骑楼城的感受,请结合资料,写出上联。(2分)

上联:______ 下联:岭南风情耀古城

6.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4分)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词语“点赞”已经被收录进工具书,成为规范汉语大家庭的一员。倘徉在中外的文学中,我要为司马迁笔下的周亚夫将军点赞,因为他治军严谨;我要为______点赞,因为______;我要为______点赞,因为______。

7.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6分)

古诗词带我们走进诗人内心。吟杜甫的“(1)______,城春草木深”,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忧国伤时;读诗人(2)______(人名)的“大漠孤烟直,(3)______”,我们明白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诵白居易的(4)《______》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们体会到诗人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背晏殊词中“(5)______,(6)______”,我们了解词人内心隐隐的惋惜、惆怅之感。

二、阅读(4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

【材料一】

筷子小传

施芳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著”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