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赤壁赋》(附练习+答案).docx

2025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赤壁赋》(附练习+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题目解读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写下了《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02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经历波折,但这种悲苦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诗词创作的丰富内容。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03知?识?链?接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府衙庭院内善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因此又把“御史台”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他上表谢恩,作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其实这只是官员例行公事,先略叙自己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这篇表的后面又夹上了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后来被与苏轼政治立场不同的新党利用,轮番上表弹劾苏轼,苏轼被逮捕下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04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他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05导图梳理

06内容分析

1.作者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

【解析】(1)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处境的对比: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即便是像曹操那样的英雄尚且随大江东去,不复存在,更何况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这样闲散的“吾与子”呢?人生无常而功业未成——悲!

(2)悲叹生命的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3)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生悲: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解析】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艺术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主人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苏轼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观察人与宇宙之后领悟的哲理。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世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07手法鉴赏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

(1)“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08课后练习

1.文学常识

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______,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理解性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