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思想意识中有特别重视“本”的一面,于是追本溯源成为传统思维定式,饮食文化中亦如此。这种主张体现在烹饪中,就是注重食物之本源本味。《大戴礼记·礼三本》中说:“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太羹,贵食饮之本也。”所谓“玄尊”就是清水一杯;“俎生鱼”是指祭案上摆的生鱼;“太羹”即大羹,是不具五味的肉羹。在祭祀和隆重的宴会上,“太羹”都要被摆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饮食之本和味之本的重视。但是这些食物很难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因此这时的“本味论”只局限于“礼学”范畴中,没有真正进入烹调实践领域。
宋以前人们都以大鱼大肉为珍,如果烹饪鱼肉只存其本味,而不除去异味是很难下咽的。烹调学上的“本味论”是伴随着素食在宋以后的广泛流行而逐渐产生的。宋以后,人们逐渐喜欢食素,蔬菜、竹笋、菌类的美味渐为人们所赏识。苏轼在《菜羹赋》序言中说:“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醋)酱,而有自然之味。”所谓“自然之味”就是蔬菜的本味。南宋的倪思把食物本味和经过调和所获得的“变味”加以对比:“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胪列了许多存本味的菜肴,如“傍林鲜”、“锦带羹”、“沆瀣浆”等。
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大大发扬了本味论。他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并对笋、蕈、莼莱等的鲜美本味大加赞扬,说笋是“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并说笋“素宜白水”煮食。又说蕈之鲜仅次于笋,其“汁之鲜味无穷”。但吃饭毕竟与“崇尚古玩”不同,不能置之高阁,这种“本味论”适应的烹调范围极小,只宜于烹饪少数蔬菜。
清代美食家袁枚也重视“本味”,他认为:“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他希望制成的每道菜肴都能“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随园食单》)他的“本味论”并非指菜肴不需调和加味,而是说调和加味之后还能保持其原本之味。在论及鸡、鸭、鱼、猪各有原味之时,他指出它们也需要“五味调和,全力治之”,但“治之”以后,鸡、鸭、鱼、猪仍要保持“本味”,调料之味绝不可掩盖了原料的“本味”。这是在保持原味基础上的“变味”理论。袁枚对食物原料味道的性质强弱做了区别,并提出“调剂之法,相物而实施”,即如何在变味基础上保持原味,须根据食物原料味道的性质强弱而定。在用料时“有酒水兼用者,有专用酒不用水者;有盐酱并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总之,要做到使无味者味入其内,使味厚者味能溢出于外。这种主张实际已经将“变味论”和“本味论”融合起来,取长补短,把中国传统的烹调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节选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戴礼记》的记载说明祖先早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本味论”有了明确的认识。
B.宋朝广泛流行的素食风尚使“本味论”从理论上的正确变成了实践上的切实可行。
C.清代李渔发扬和超越了宋人的“本味论”,拓展了“本味论”的取材和烹调范围。
D.清代的袁枚突破了“本味”限制,将其上升到“变味”的高度,对本味论贡献极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线索交代了“本味论”的发展和演进过程,脉络清晰,便于理解。
B.文章在每一阶段都选择引用颇具代表性的人物的观点,强化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开头征引儒家经典《大戴礼记·礼三本》中的话,说明“本味论”历史悠久。
D.作者将同属清人的李渔、袁枚的观点对比来写,使读者对本味的理解更加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味论”有着深刻的思想哲学渊源,即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视追本溯源的一面。
B.鱼肉等食材有较大异味,烹饪时需要加入调料,这样做容易遮盖住食材的本味。
C.宋人推崇“自然之味”,因此宋代最多见的一定是少加甚至不加调料烹制的菜品。
D.李渔认为笋等菜蔬“素宜白水”,这和苏轼在《菜羹赋》序言中的观点是接近的。
【答案】1.B
2.D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实践上对‘本味论’有了明确的认识”错误,原文为“这时的‘本味论‘只局限于’礼学‘范畴中,没有真正进入烹调实践领域”,可知《大戴礼记》的记载说明此时的“本味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进入烹调的实践领域。
C.“超越了宋人的‘本味论’”错误,文中只说“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大大发扬了本味论”,是“发扬”,没有说“超越”;“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石柱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 2022年浙江省太湖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英语周考试卷(三) .docx
- 2022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万州二中等校)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英语 (不含听力音频).docx
-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四)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教育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docx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