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3篇.docx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3篇

第一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为方圆所设,方圆为规矩所限。文明社会是有秩序有规则的社会,各种规则便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人为设置的制度或法律。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犹如一座大厦,框架很早便已构筑定型,后来的调整多是在大厦内部对房间格局的调整。中国传统时代的行政制度,无论是三公九卿制,还是三省六部制,都与《周礼》记载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未脱干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的人与事,而人与事,又是特定时空下的各种制度范围内的人与事。因此,制度史的研究,即制度的考证与复原便成为历史研究的基础作业。

制度史研究除了宏观的整体操作可资利用的基本文献之外,需要从海量的文献中大海捞针和去伪存真。举个小例子,古代文献中常见有万户侯,宋代官员也有封邑的遗存保留,成为一定级别官员的一种荣誉和福利。那么,食实封一户到底给多少钱?几乎就找不到记载。后来我整理《朝野类要》,才知道“每实封一户,随月俸给二十五文”。有些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当时人看来都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但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则相当隔膜。其实,繁杂的古代典章制度,稍稍与实施的时代拉开距离,就连当时的人也不甚了了。宋代的典章制度尤为繁冗,不仅是稍稍时过境迁使人忘却,即使是当时处于体制内的官员,如果不是从事跟制度有关的工作,其实也不是十分清楚,而一般官员也懒于去弄清。这些尽管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作业,但却不可或缺,学术含金量相当高。对从事这项艰苦作业的学者,值得报以深深的敬意。

就宋代政治制度来看,宏观的整体考证与复原,从韩国申采湜的《宋代官僚制研究》(1981年)、日本梅原郁的《宋代官僚制度研究》(1985年),到朱瑞熙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宋代)》(1996年),已经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具体制度的考证与复原来看,尽管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依然存在大面积的空白。可喜的是,一直有学者在终日乾乾地从事这项作业。田志光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宋代宰相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是长期钻研积累而成的硕果。

诸多合力造成了宋代的士大夫政治,包括延续隋唐五代以来崇文的社会潜流,基于历史教训的重文抑武的朝廷政策取向,科举规模扩大的技术性因素等等。不论以后的政治形势如何,士大夫政治在传统中国产生了超越朝代的影响,在中国知识人的意识深层植入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遗传基因。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贵族政治不同,人们多用北宋宰相文彦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这句话,来形容皇帝与士大夫权力共享的宋代政治现实。士大夫是复数,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集团,位于这个阶层与集团最顶端的就是宰相。这是因为宋代的宰相很少不是士大夫出身的。所以,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从这个视点来看,研究宰相这一士大夫政治的龙头便具有了的广泛意义,是解码宋代政治史的一个重要路向。

田志光对宋代宰相制度的方方面面,都有计划地陆续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宋代宰相制度的考证复原,不仅关注众所周知的“大路货”史料,还钩玄索隐,利用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前人零星考证成果,这就让复原变得很充实厚重。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库的存在让研究者不再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望洋兴叹,数据库延长了人脑的功能,人人都变得博闻强记了。在这种新的研究环境之下,纯粹的资料性考证,学术含金量已经变得很低。论述需要闪耀思想的光芒,而制度的复原考证也需要显现逻辑的力量。观察田志光对宋代宰相制度复原考证的归纳,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逻辑的力量。田志光对宋代宰相制度细部的绵密复原考证,为宋代政治史在一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制度,从初具雏形到日臻完备,在实施过程中,或微调或巨变,人事因素、地理因素、时代因素,皆综合作用其中。特别是行政制度,与政治变化息息相关。观察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这种印象尤为强烈。因此,包括研究制度在内的一切历史,都不能抽去特定的背景去静止考察。制度史研究必须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相关多学科实现“量子纠缠”,从动中求静。

跟宋代的宰相制度有关,政治与制度纠缠的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元丰改制。元丰改制从制度建设的层面看,使北宋施行了百年以上的中书门下决策体制发生了巨变。改革的始初推力之一,不能说不是出于锐意改革的宋神宗意志。憧憬唐朝官制的神宗决意要回归“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这样《唐六典》所规定的轨道上去。不能否认,这一充满反馈机制的决策程序,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程序。因此,在士大夫与君主共治的政治环境下,士大夫认可并接受了主要出于皇帝意志的官制改革设想,并具体付诸实施。

跟《周礼》的官制设计一样,三省制其实也是一种理想化的静态设计,犹如在无菌状态下实施手术。理想的制度一旦付诸实践,加入了人的活动因素,便增加了很大的变数。正是这些变数让理想的制度变

文档评论(0)

TQPCOO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