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端溪砚谱》原文及翻译
宋·佚名
提要
《端溪砚谱》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唐柳公权《论砚》,首青、绛二州,不言端石;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尚以青州红丝砚为首。自是以后端砚始独重于世,而鉴别之法遂愈以精密。此谱所载于地产之优劣、石品之高下,皆剖析微至,可以依据。至如当时以子石为贵,而此独辨其妄。故荣芑以为“稍异于众人之说”,盖指此类而言。自米芾《砚史》已云:“遍询石工未尝有子石”。芾为含光县尉,当亲至端州得其详,而其言正与此合,亦足以知其说之真确也。
谨按:端州治高要县,自唐为高要郡。皇朝政和初,以太上皇潜藩,赐号肇庆府。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先至者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下岩之上曰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
龙岩盖唐取砚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自山之下分路,稍东至半边山诸岩;西南沿溪而上曰蚌坑。龙岩,斧柯山脚谷中石也。大抵石以下岩为上,中岩、龙岩、半边山诸岩次之;上岩又次之,蚌坑最下,此岩石之品也。
下岩石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岩有两口,其中则通为一穴。大者取研所自入也;小者泉水所自出也,故号曰“水口”,即陈公密所开也。
岩之北壁石背为泉水所浸,弥漫涌溢,下流为溪。岩之中岁久崩摧,石屑翳塞,积水屈曲浅深,人所莫测,以是石工不复能采矣。今世所有下岩砚,唐、五季、国初时物也。今欲得下岩北壁石者,往往于泉水石屑中得之。
若南壁石尚或可采,然自崇、观以后,亦罕得矣。北壁石盖泉生其中,非石生泉中也,则润可知矣。岩之上虽秋冬干旱亦未尝涸,有泉珠散落如飞雨,不绝北壁。石眼正圆,有青、绿、碧、紫、白、黑、晕十数重,中复有瞳子。南壁石即泉水半浸者,稍不及北壁,眼之晕色皆少淡。
下岩、上岩皆在山半。上岩之穴陟而取石,中岩之穴或陟或降,下岩之穴降而取石。上岩有三穴,上穴曰土地岩,以土地祠居其上名焉;中岩曰梅树岩;下穴今石工以为中岩者是也。下穴两口,其间通为一穴,皆中岩也。土地岩亦有两穴,其中亦相通。土地岩石色带黄赤,眼亦如之。梅树岩石微黄赤,稍轻而带灰苍色,眼黄绿。中岩两壁石与梅树岩同而少胜焉,北壁石则与下岩南壁石相类而少劣焉。
大抵石性贵润,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眼贵翠绿、圆正、有曈子。
石有眼则易分品第。若性枯燥,色黄褐;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眼赤、黄皆下品也;眼赤黄轻、青绿重,即渐为上品矣。
龙岩石色深紫、眼少,有即类中岩、半边山者。半边山诸岩石色少灰青,与下岩南壁石、中岩北壁石相类,但眼不若下岩,则眼晕少尔。中岩者层晕多,青、绿、赤、黄、紫色皆浅深不同。然半边山岩极多眼。
半边山岩近南者,眼大、晕差、少绿;近北者,眼少、晕愈少,所谓“绿豆眼”。蚌坑石性坚,颜色深紫。有眼即黄白微带青,色不正,无瞳子,虽润亦不发墨。眼偏斜不正,无晕道,有翳。黄坑石即与上岩石相类。新坑石与半边山石之劣者相类,但半段碎小耳。
小湘峡在州之西四十里,其石类岩石而性软燥,色深紫,如蚌坑及后历,石眼亦类蚌坑石。大抵润及坑石,而发墨胜之。后历山在州北十里,石性软燥,色深紫带黄赤。间亦有眼,极类蚌坑,坚润不及,发墨胜之。
岩石取诸岩斧,并力然后可得。凡岩石皆有黄膘,如玉之瓜蒌也。胞络、黄膘凿去,方见砚材,世所谓“子石”也。子石岩中有底石,皆顽石,极润不发墨,又色污杂不可砚,端人谓之“鸭屎石”。底石之上大率如石榴子,又如砖坯,自底至顶中作三迭。下迭居底石之上,最佳品也,石必有眼,端人谓之“脚石”;中迭居下迭之上,次石也,眼或有或无,端人谓之“腰石”;上迭居中迭之上,又次石也,皆无眼,端人谓之“顶石”;顶石之上皆“盖石”也,亦顽粗而不堪用。大抵三迭石皆有粗膘络,无非子石,世人乃谓别一种“子石”,非也。盖往往有崩落岩中泉水中者,其形偶圆类卵,人或中摸得之,故妄有此说。
蚌坑石取于山下涧谷中,皆波涛所击,风日所曝,雷雨所摧,皆顽很不才之物也。但人能到其处皆可拾取,端人谓之“野石”,盖遍地是也,甚易得之;而他处人不识,往往反爱之,正以大璞少瑕翳耳。其小湘石、后历石,皆掘地取。岩石不假油蜡,久则自光润;后历非油蜡则不堪用,岁次油蜡败,则粗燥不堪用矣。
蚌坑自鼎湖山诸谷水聚为大溪,转斧柯山下,出大江中。半边山诸岩有大秋风、小秋风、兽头、狮子、桃花、河头、新坑、黄坑等名,皆在斧柯山下,盖山之丽也。
凡有眼之石在本岩中尤缜密温润,端人谓“石嫩则眼多,老则眼少”。嫩石细润发墨,所以重有眼也。青脉者必有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