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pptx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夜上受降城闻笛

导入

咏月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

诗人简介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题

指西受降城。

诗人在夜晚登上受降城时,听到了芦笛声。

初读

xiáng

走进生字

多音字

初读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初读

回乐峰:烽火台名。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芦管:笛子。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地比作雪,把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凄凉萧条,渲染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渴望归家。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和“尽望”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茫心情。

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思考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

这些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请简要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

“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

思考

两字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

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思考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视觉。

听觉。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等,创设了苍凉旷达的意境,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再次朗读

拓展积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谢谢观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