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由形悟神,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2.知人论世,体悟苏子生命智慧。
3.披文入情,理解曲笔写直笔法。
【教学重点】
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体会苏子生命智慧。
【课堂实录】
一、课堂活动一:朗读——感受词韵之美
师:九百多年前,黄州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却引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今天,我们一起陪着苏轼走完那沙湖小道,体验东坡先生的情感历程,领悟他的生命智慧。老师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想请同学给我们朗读这首词作。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时候,看看他朗读中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或者哪些词句和你的朗读还存在出入。
(生朗读。)
师:谢谢你的勇敢,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整体读得很好,吐字非常清晰。“何妨”一词,读出了诙谐戏谑的口吻。但我觉得“何妨”后面停顿应该稍微长一点,他刚刚在“吟啸”后面的停顿比较长,因为“吟啸”“徐行”都是由“何妨”引导出的。
师:你听得很仔细。能否给我们朗读这一句?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们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语气,还应该注意句中的停顿。其他同学还有看法想表达吗?
生:老师!他刚才朗读的时候,“微冷”和“却”的比较意味不够鲜明。“却”字应该读出转折的味道,惊喜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应该重读。
生:我觉得“谁怕”的语气还略淡了一点,不够味。应该这样读——“谁怕”。(生范读)
师:确实有味道了!而且我们看到,“谁怕”“微冷”“归去”这三句,都是押的仄声韵……
生:老师,我知道了。仄声韵,声音短促,力度强大。
师:不错。你的体验很到位!
生:我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押的就是仄声韵。
师:你能调动以往的学习体验,非常好!这里三个押仄声韵的短句,好似音乐中的休止符,戛然而止,大大延长了思考时间,将读者引入了清明的想象世界。那么,平声韵又会又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平声韵,声音比较轻柔。
师:对!轻柔舒缓,平静旷远。那么,你能否给我们总结一下,在朗读诗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生:读准字音,注意押韵;读对句读,注意节奏;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师:你的总结很到位。整首词和缓流畅中转折,仿佛一曲平和悠长而又包含着沉郁顿挫情感的复调,具有耐人寻味的乐感神韵。下面,我们将这首词齐读一遍,尽可能读对字音、句读和情感。
(生齐读。)
(该环节似乎已经结束,然而,课堂上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激起了大家的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重读,因为这是词人经历风雨洗礼之后获得的人生感悟,这么重要的内容重读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我不同意。正是因为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境界更高,所以应该用非常平和的语气读出了,不能重读。
(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对这个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师: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这很好!我们或许对于词作的内容还未完全读懂,对词人的情感历程还未完全理解。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等我们深入解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我相信,那时候大家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二:释读——体悟情脉之妙
师:首先结合注释,个人深入揣摩词意;然后小组讨论,将词作进行“变形”。要求:不改变词句顺序,看看可以将词作分成几个部分?谈谈你们组的理由。
(学生积极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将这首词分成四个部分,上下片各分成两部分。上片从“竹杖芒鞋轻胜马”之后断开,下片从“山头斜照却相迎”后断开。
师:具体说说你们组进行这样变形的理由。
生:我们是依据主要表达方式进行变形的,从“叙事写景”到“议论抒情”。
师:这样的切分依据较好。
生:我们组将词作分成了三部分。上片作为一个部分,下片的切分和他们组相同。
师:说说理由吧!
生:我们依据的是情感脉络。上片主要叙写的是词人沙湖道中遇雨的情形和感受,第二部分主要写风吹酒醒、雨过天晴的体验,最后是词人从回首日常生活小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师板书:遇雨酒醒回首)
师:情绪脉络确实是理清词作结构层次很好的抓手。能否具体阐释这三部分的情感体验?
生:可以。我们从下片开头句“料峭春风吹酒醒”的“醒”字得知,上片中的词人应该是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词人并不感到恐惧,“谁怕”就是很好的证明。
(教师板书:谁怕?)
师:根据你的说法,“莫听”“何妨”“谁怕”其实并不一定就是词人清醒的认识。
生:对。从词前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可以看出,当时的风雨还是挺大的。因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劝勉同行。这是苏轼豪放的表现。这时候的苏轼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是“任”字,来表达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精神状态。
(教师板书:泰然)
师:有理有据。第二部分呢?
生:第二部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4 孙权劝学 课件.pptx
- 七上24 寓言四则 杞人忧天 课件(共46张PPT).pptx
- 七上22《皇帝的新装》课件(共19张PPT).pptx
- 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课件(共29张PPT).pptx
-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pptx
-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8 土地的誓言 教案.doc
- 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正源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docx
-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