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德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和培育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初中德育在融入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目标淡化、评价失当、内容不足和方式固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评价、充实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等策略,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价值定位以及实际操作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德育,对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价值定位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进国家认同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广东省佛山市惠景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基础,提出“精致办学,儒雅育人”的办学理念,把“精致做事,儒雅做人”作为校训,要求学生以此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儒雅言行和高尚情操。在这种德育熏陶下,我校学生不仅言行规范,对民族历史和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还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思想和实践。例如,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认识到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家庭、社会和国家。我校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举办集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节日食品、祭拜先烈、孝敬老人等活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中华传统根脉。
(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
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通过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地认同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我校每年都会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主题多样,如“共赴华章盛宴,同享诗画山河”。在汇演活动中,表演节目的学生身着汉服,读经典、唱诗词、弹古琴、写书法。在活动中,师生都能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厚植家国情怀。
(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健全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人格发展的精神养料。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义”,其中,“仁”代表着爱人、关心他人的美德,而“礼”体现了尊重和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4]。我校党总支部通过每月一次的微党课,录制微视频,向全体学生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习近现代榜样人物事迹,激励他们向善向上,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中的融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亟需改进和解决。
(一)目标淡化
尽管新课标提出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升学的学科上,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即使是教学德育课程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实践。此外,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仅仅依照教学用书进行设计,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比如,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时,只是平铺直叙地讲授教材内容,不关注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二)评价失当
当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上,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形成。评价方式往往局限于笔试或简单的课堂问答,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
(三)内容不足
目前,初中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一些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表面化、形式化,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例如,在讲解儒家思想时,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感恩父母_感恩老师.ppt VIP
- 病例分享模板课件.ppt VIP
- 立体构成 课件完整版.pptx
- 晟欣SFR系列标准型软起动器使用手册2017.pdf
- 2022年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3云南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 (1).pptx VIP
- 教学课件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李迎生.ppt
- 建筑结构抗震 (15).pdf VIP
- (2025春新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