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课堂提升训练
筑基达标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2)或师焉,或不焉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思路解析:本题训练的重点都是生字、难字、多音字、易读错字。
答案:(1)读dòu;(2)不fǒu;(3)传zhuàn;(4)数cù,罟gǔ,洿wū;(5)莩piǎo;(6)豚tún,彘zhì,畜xù。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思路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少合成词。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
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探求学问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今义是动词,音dú;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òu,同现在的“逗”。(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假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啬、小气”;今义“爱护、热爱”。(8)假: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下面句中的“师”意义全不相同的两项是()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①吾师道也②不耻相师③或师焉,或不焉
C.①吾从而师之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②彼童子之师③惑而不从师
思路解析:“师”字在课文中出现26次,含义和用法变化甚多,概括如下:①“老师”讲,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专门技艺人”讲,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姓”讲,例如“师襄”。②“学习、效法”讲,例如“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不耻相师”“从师”讲,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例如“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本题中A项①老师。②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前一个“师”是动词,“以……为师”;后一个“师”,姓。B项①②相同,动词“学习”;③从师学习。C项①以之为师。②老师。③从师的。D项①②③都用作名词“老师”。
答案:AC
4.指出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A.①择师而教之②项伯夜之沛公军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思路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必须一一弄明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五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不译);c.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感恩父母_感恩老师.ppt VIP
- 病例分享模板课件.ppt VIP
- 立体构成 课件完整版.pptx
- 晟欣SFR系列标准型软起动器使用手册2017.pdf
- 2022年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3云南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 (1).pptx VIP
- 教学课件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李迎生.ppt
- 建筑结构抗震 (15).pdf VIP
- (2025春新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