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1
阳明先生大名早有耳闻,后世学者对他推崇备至,潜心研究他阳明心学之
人也不在少数。自公司开展朗诵活动以来,始读阳明先生《传习录》,目前已读2
章,记录感悟如下:
阳明先生的心学认为世间存在一种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
内心存在一种良知,良知与天理是合一的。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
知来行事。而同时,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
者互为表里,是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认识“知”,更也不
能真正的认识良知。因此,把阳明先生的学说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做人做事
凭良知。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时时处处依照良知
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义为何?对阳明先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
从12岁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认为致良知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那对于我等没有
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来说,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义应该在于,致良知
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也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幸福。人
可以拒绝成功、拒绝为圣,但我想不会有人拒绝幸福吧。
阳明先生认为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让我们去追求金钱、名利、美
色,人欲唆使人不劳而获,懒惰、傲慢。与此同时,金钱、名利、美色这些欲望是
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觉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来生活,
勤奋、感恩、自律、助人、为善等行为,则可以让人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从而体会
到喜悦和幸福。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与人欲斗争,就需要克己。当克己成为一种
习惯,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战胜的时候,内心的良知会越来越清晰。而人欲的力
量会越来越减弱。最终可以找到内心的光明。
阳明先生的学说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浅。但他的学说对我的影响很大,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让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只看不
做、只想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学习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个人的内心
充实、踏实、平静了许多。开始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
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会如何。自己的理想也变成了
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渐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这本书让我找到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指导自己的人生,相信继续
读下去、反复读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2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
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
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
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
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
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
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
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
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
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
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
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
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
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
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
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
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
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
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
的,对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