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竹的意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每当提起我国悠久的文化史,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话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竹子太普通,也太常见了,在生活中处处有竹的身影,竹文化就像是竹子发达的根系一样,早已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竹子不仅可以制成工艺品,一些传统乐器也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当《牧笛》、《姑苏行》这些经典名曲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时。又有谁能想到,这是由一根普通的笛子吹奏的,又有谁能想到,笛子是由竹子制作而成,是竹子给笛子赋予了音乐元素。

竹子在生活中的用途真是太广泛了,用竹子搭建而成的竹楼,用竹子做成的桌椅、竹床,用来盛饭蔬菜的竹篮子,夏季常见的竹席,甚至融合了高科技元素的竹炭纤维,都与竹子有关,竹子点点滴滴的身影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竹笋,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从竹子中萃取的竹沥,是镇咳祛痰的良药,书房里的毛笔,笔柱也是选用上等细毛竹精心制作而成。

竹子的用途,以上只提及到了一部分,竹子的很多用途已经与生活密不可分。抛开竹子的用途,人们更愿意切身地去感受竹子本身的魅力。自古至今,人们对竹子有一种天然的、朴素的情感。

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人家,人们会在庭院中开辟出一块空地,围成花圃,种植一些花木,但人们更愿意在花圃中留出一点空间,把这一点空间留给竹子,让竹子翠绿的身影点缀花圃。

种植竹子的地方或大或小,但这并不影响人们闲暇之余欣赏翠竹的心情,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是一样的。

人们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青翠挺拔、高风亮节、凌寒傲雪、经冬不凋、四季常青,更因为竹子那坚韧不拔、笔直挺拔的形象,从而得到人们的称颂。

人们因为竹子的种种美好品质,将它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竹子也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它们倾注了无限情怀。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坚强品格,更以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摒弃了梅花孤芳自赏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趋完美,赢得并占据了人们心中独特的地位。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淇奥》一诗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茂盛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我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自《淇奥》之后,竹子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之一,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诗中的竹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魏晋以来,隐逸之风逐渐兴起,文人喜竹成为风气。

如魏晋时期以山涛、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更是成为名士风度的代名词。原因在于高洁挺拔的竹子是一种人格精神的比附,象征了士大夫文人脱落凡尘、气韵高绝的精神面貌。

有文化上的认同,所以大量吟诵竹子品质的文学作品就出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写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谈论了竹子的四种美德。首先,他认为竹子像一位贤者,因为竹子根深叶茂、根基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然后,白居易认为竹子笔直挺拔,象征秉性的性格。竹子笔直挺拔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白居易还认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知识,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最后,白居易认为竹子枝节分明、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提升自己的品行,不管何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一文中也写到:“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南宋词人蒋捷终身爱竹,以竹为伴。他说:“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对竹子的喜爱与蒋捷的理想情趣和人格操守遥相呼应。

诗文中对竹子的赞咏也影响到了文人画竹的风尚,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写了一位画家画竹的技法,苏轼说的这个人正是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

文中还写出了文与可画竹的技法“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由此还衍生出了新的含义,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文与可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文与可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