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西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docxVIP

广西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4

课时规范练19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1.(2024四川射洪模拟)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朝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A.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

B.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C.铁犁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斗牛活动

D.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可知画像中的内容是当时劳动实践的反映,由此可以得出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农耕,而不是武力,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证明斗牛的出现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关,故C项错误;这一作品并不是文人画,故D项错误。

2.阅读下面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据此可以推知()

省份

地点

铁器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柄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地区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地区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所展示的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图表,可知东汉时期铁器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没有必定的联系,故D项错误。

3.(2024广西桂林、崇左二模)西汉汉武帝末年,政府重点扶植自耕农推广运用耦犁(一般须要4—6个劳力),但自耕农运用耦犁的状况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在反映庄园经济的壁画中倒出现了双牛牵引耧车和耦犁的场景。这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儒家重义轻利的影响

D.壁画比史书更真实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须要4—6个劳力的耦犁在小农中几乎没有运用,倒在庄园经济中出现,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的局限性,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

4.《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谓家专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是否为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呈现出父子相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父子相传而不是在家族之间传承,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家庭手工业地位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5.(2024福建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刚好,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A.保证唐朝社会长久旺盛

B.持续唐初养精蓄锐政策

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敕令有利于保障唐朝人口和户数的增加,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选C项;社会旺盛与否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一敕令并不能保证唐朝社会长久旺盛,解除A项;题干中的敕令明确规定男女婚嫁的年龄,并以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员“以进考第”的标准,已经不属于养精蓄锐的政策,解除B项;藩镇割据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与这一敕令无关,解除D项。

6.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番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确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这种变更()

A.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

B.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简单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与专制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商业而非手工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匠籍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可知匠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成为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