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百强精选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
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志向看法,这些都自然
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自然孕育并涵
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
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
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
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
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
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志向。虽然依据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旧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借》中,孔子评价上
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o这一方面说明美的
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定是从美动身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
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见以审美教化涵养道德教化,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信任,
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
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
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探讨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
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至
少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化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庠
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
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
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
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有
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志向看法,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对群体和国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实力。A项,原文第一段指出“美更多涉及人
对事物的情感评价,并非等同于选项中的“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B项,原
文其次段只是呈现中西文明发展中的不同,并未比较中西文明的优劣。选项中的“是中国传
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分析有误。C项,孟子并非“正好相反,原文第四段是
说“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o其中没
有表示“相反”的论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详细分析。
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楚且具辩证性。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读后续写:小男孩从从无望到坚强的转变 讲义--高考英语复习写作专项 .docx
-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pdf
- 飞行器维修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pdf
- 读后续写+首秀时尚店:在忐忑与成长中开启新篇+讲义-高考英语复习写作专项 .pdf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5 Here and Now 单词讲义 .pdf
- 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 .pdf
-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 .pdf
-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pdf
- 智慧气象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pdf
- 高中英语2025高考高频同义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pdf
-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 .pdf
- 2024年绥化市安达市统计局公益性岗位招聘笔试真题 .docx
- 2024年山东平阴丰源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