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
2目录致胖环境与肥胖防治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社区健康生活型态营造
3致胖环境(ObesogenicEnvironment)与肥胖防治
4
5是否能提供民众一个健康的选择?设置贩卖机设置饮水机
6便利商店夜市快餐餐厅不健康饮食充斥
77-大型连锁餐厅标示热量
88健康美食推广500卡健康美食产业
9ObesogenicEnvironment致胖环境致肥环境系指因环境、机会及生活条件等影响的总和造成个人或群体肥胖。如认为肥胖只是单纯的热量摄取过多,卫教民众少吃、多动的策略,是无法减少肥胖的盛行。必须改变肥胖为个人的障碍及需要治疗的传统观念肥胖系面对不正常环境,所呈现的一种正常反应macro-environment决定整体群体的肥胖盛行率:micro-environment与生物及行为因素决定个人的肥胖程度。建立支持性环境,改善致胖环境(obesogenicenvironment),协助民众健康饮食及运动,比卫教民众维持健康的体重更为要。理解,测量和改变致胖环境是肥胖防治成功的关键
10ObesogenicEnvironment致胖环境2002年国际肥胖工作组主席詹姆斯(PhilipJames):肥胖比例增加已引起全球关注,并广泛归因于饮食过量和运动量不足。但只有根本改变城市的设计规划,肥胖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体重过重或肥胖比率大幅增加,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不应该把体重增加视作为个人缺点。推广食物红绿灯标签城市规划设计、苗条城市汽车文化=肥胖文化、光靠健身没有用,单凭鼓励多参加休闲活动之对策效果不佳城市规划时应制造可以让人多运动的环境,例如挪威、荷兰、丹麦在城市规划中制造可运动的环境,已明显降低肥胖率。
11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
12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缘起:美国CDC于2009年发展策略及测量指标工具「RecommendedcommunitystrategiesandmeasurementstopreventobesityintheUnitedStates:ImplementationandMeasurementGuide」,建议以社区为单位,透过环境的规划、监测和政策层面的改变之策略来预防肥胖。(24项策略)资料来源:
13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配合国内相关政策背景及生活环境,与协助县市执行评估致胖环境方法之标准化,本局委托学者协助修改,并经过内部多次讨论,形成一本土化之工具(计19项策略,39项测量题目)。本评估工具,采乡镇市区为评估范围,所评估项目主要以公部门、学校(以最大中小学区为范围)为主要调查对象。
14
19个策略项目,39项测量题数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工具编号策略项目测量题数1提高在公立场所所选择健康餐饮的便利性32民众买得起健康食物53在公立场所应限制非健康食品的供应34在公立场所是否有吃到饱餐厅25限制非健康食物广告26限制含糖饮品的消费27改善民众取得健康食物的便利性4
15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工具编号策略项目测量题数8奖励在地农产品生产、配送与销售19鼓励母乳哺育210要求学校落实身体活动教育211增加学生课外身体活动的机会112在立案的幼托机构限制每日荧幕时间少于2小时213支持学校位于步行容易到达的范围内2
16
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工具编号策略项目测量题数14增加步行的基础设施115改进户外休闲游憩设施的便利性116改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性117加强民众活动场所的个人安全218加强民众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交通安全219乡镇市区公所参与肥胖防治交流合作活动,并动员社区组织共同推动肥胖防治活动1
17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期望县市公部门及社区依评估项目,逐一检视日常生活相关场域之致胖环境,帮助居民了解有哪些环境因素与肥胖有关,对于不利环境,透过社区参与倡议,集结社区力量采取行动来改善致胖环境。配合年底办理成果发表会及专家评审的作业时程,请于10月底前完成致胖环境之测量。
18社区肥胖防治环境评估进行步骤1.请以乡(镇、市、区)为检视范围。2.邀集跨部门人员及熟稔社区实务的人士组成工作小组,先进行小组讨论与分工,县市可透过跨局处、跨科室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一起检视、选择社区在乎、想改善之致胖环境。3.完成评估问卷后,召集地方共识会议,决定优先改善的致胖环境、分工与研拟行动方案及进行介入。4.本工具是希望提供一套系统性方法,协助县市检视了解辖区的致胖环境,建立基础资料,县市所填报的问卷评估结果,如某些评估项目之符合比率较低,请不用担心,这些评估结果不会作县市比较或考评。
19社区健康生活型态营造评分方式:请各县市于11月21日前缴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