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6-
7包身工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作品记述了旧中国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远,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作者简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
导读理解
1、第2段中写男子穿着“拷绸衫裤”的目的是什么?
讲究的穿着,暗示了男子的身份和地位,与衣衫褴褛的包身工形成鲜明对比。
2、第6段中将“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提至主语前有何作用?
起强调作用,突出她们起床时的狼狈相,连整理衣服的时间都没有,说明生活紧张、忙乱、劳累。
3、作者为什么要举“芦柴棒”的例子?
以点带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主题。
4、第8段中“饲养”一词为何要加上引号?
起强调作用。“饲养”本指喂养动物,这里用在人身上说明旧社会灾区的灾民连用喂养动物的办法来养活子女的能力都没有。“饲养”一词也与上文的“生物”一词相呼应。
5、第12段中说的“慈样”和“佳肴”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慈祥”和“佳肴”都是反语。从莱场上收集来的案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其为“佳肴”,变我为疑,反衬出粥素之难得及质量之粗糙,这是对带工老板在饮食上虐待包身工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揭露。
6、在第26段中提到了幸福,这里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
“幸福”带有讽刺意味,对于工人来说,被殴打的次数少就是“幸福”,这是一种多么可怜的追求。而包身工连这点“幸福”都没有,在暗含的对比中,我们可知其命运之悲惨。
7、作者在第34段列举的一系列数据有什么作用?
这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很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靠敲骨吸髓般的榨取来积累财富的罪恶本质。
8、“芦柴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作者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