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古音异读辨析
[摘要]古音异读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由于中国诗词发展历史悠久,纷繁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许多古音异读的现象。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5个古音异读字,即“见”“荫”“觉”“斜”“将”,从专家注解、字义分析以及叶韵等多角度对其读音进行辨析,认为“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当读“jiàn”;“榆柳荫后檐”中的“荫”字当读“yìn”;“惟觉时之枕席”的“觉”字当读“jiào”;“江潭落日复西斜”的“斜”字当读“xié”;《将进酒》的“将”字当读“jiāng”。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古音异读
异读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拥有两种读音,与多音字有本质区别。异读通常有四种形式: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以及外族语言异读[1]。“古音异读”通常分四种情形:韵母同而声母异、声母同而韵母异、声调不同、声母韵母均不同。造成古音异读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文读与白读造成的差异;二是方言造成的差异;三是误读造成的差异[2]。
任何一个读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空间和时间的材料作为支撑,因此,语音标准要从多方面进行考究,例如写作时间、字义分析、字音流变、句子语法、文字意境、学者注解以及吟诵传统等。本文主要辨析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古诗词中“见”“荫”“觉”“斜”“将”等字的读音。
一、见
关于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读音。“见”字有两种读音:其一,《说文解字》“见,视也”,今音“jiàn”。其二,《广雅》“见,示也”,今音“xiàn”。崔向荣在《陶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读音问题》中认为,“悠然见南山”的“见”读作“jiàn”是正确的,而读为“xiàn”则是一种误读。但是,相关文献资料不足以对其进行充分的解释,因此,学术界对“见”的读音仍然存在许多疑惑。
萧统《文选》中收录陶诗作“悠然望南山”,陶注此二句,既有校勘,又有注释,而以后者为主[3]。陶注广引苏东坡、《苕溪渔隐丛话》、王安石、《复斋漫录》、吴崧诸家之说,解释“采菊”二句之妙。大旨归于东坡之说:“见南山者,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进而从词义来分析:“望”字在《玉篇》中记载为“望,远视也”,此处与《说文解字》中“jiàn”的释义大体一致。
苏轼曾经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提出“意境说”,即“因采菊而见山,境与境会,此句最有妙处”[4];晁补之《鸡肋集》卷三三曰:“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徐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因此,“采菊东篱”与“悠然见山”并非随意搭配,而是在东篱边采菊花的时候,偶然看见南山,即说“采菊东篱”并不是陶渊明的初衷,“悠然见山”完全是出乎意料,而且也是此件事情的结果。
通读此篇以及结合文字意境可知,本首诗的主人公为陶渊明自己,所以此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的语意应该是“我在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根据此句可看出“我”为施事主语。遵循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后面分句的主语也为施事主语,即“我”,因此可释义为“我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若此时读“xiàn”,类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同“现”,意思为“显露”,此句释义便为“南山绝妙的胜景显露在我眼前”,不仅会出现主语混淆的错误,也会使悠然闲适的状态索然无味。
综上所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读“jiàn”更为合适。
二、荫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荫”字的读音。厉兵在《从“荫”字的读音谈起》写到原读“yīn”的“荫”如今要写作“阴”,“荫”字在任何词语中只读“yìn”一个音。“荫”字存在两种读音,即“yìn”与“yīn”。
《陶渊明集》中对“榆柳荫后檐”的注解为“屋后有榆有柳,浓荫遮盖了屋子的后檐,盛夏之时,给人以荫凉之感”,可推断“荫”在本诗中为“遮盖”;《陶渊明集译注》中对“榆柳荫后檐”的注解为“榆柳树荫遮蔽后檐”,可推断“荫”在本诗中为“遮蔽”;傅东华在《陶渊明诗》中解释“‘榆柳’二句:荫(yìn):遮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关于“yìn”可组词为“荫庇”,“荫庇”可以释义为“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者祖宗保佑子孙”,并且作为“荫庇”时,“荫”为动词用法[5]。根据前后诗句可知,此时“荫”作为动词使用最佳。2016年5月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也注明“荫”字读“yìn”时,可组词为“庇荫”[6],此处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yìn”的释义一致。
南朝刘勰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