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职院校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心得体会.docx

高职院校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心得体会.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职院校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心得体会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既要着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

毋庸讳言,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重技能显性成果、轻素养隐性培育”等问题依旧存在,在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人文素养教育的黏合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职业适应性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破解这些难题,须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新范式。

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中,应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纽带,将传统工匠精神中的文化基因与现代职业教育更好结合,使人文素养教育从“附加项”转为“必选项”,实现专业赋能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构建具有“匠心”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新范式。

“以文化人”的育人方略,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新范式的立足点,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象化呈现。其教育内容应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文化等。系统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及连贯性的课外文化育人路径,是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新范式的共同着力点,二者结合将有力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职业适应性,切实培养学生“尽忠职守、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系统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应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素养基础知识,同时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教育。一方面,在公共必修类课程中,将人文素养培育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开发融合行业历史、工匠精神案例的校本课程资源,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备坚定的工作信念、强烈的责任心、独立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在公共选修类课程中,充分发掘典籍、技艺、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职业文化、融通工匠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连贯性的课外文化育人路径是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延伸,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添砖加瓦。比如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匠人主题文化展览、校企共建人文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导师授课等形式,将地域内的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以职业文化传承“工匠情”,坚定学生技能报国的初心。还可深挖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建博物馆、文化馆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以红色文化激励学生追梦逐梦。

构建具有“匠心”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新范式,数字化转型是重要发力点,也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整合人文素养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立人文素养图谱,形成分阶段人文素养培育指标体系,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阶梯式推进,增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数字课程平台、AI教学工具、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还原真实文化场景,增强文化沉浸感。此外,还可探索国际化教育模式,利用“职教出海”契机,不断拓宽人文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技以载道,匠心筑梦。实现专业赋能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范式更新,将助推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

研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精神基因,是历代师者用生命书写的育人史诗。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杏坛春风,到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实践;从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子情怀,到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教育家的精神图谱在历史长河中舒展生长。这种精神既赓续着“有教无类”的千年文脉,又激荡着“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当人工智能掀起认知革命浪潮,当各类思潮叩击价值信仰之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智能时代知识的加速迭代,与人文精神失焦形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益求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多年从事教育事业,连续多年评为优秀教师称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