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_综合测试.pptx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_综合测试.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历史纲要(上)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这在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B.氏族成员民主决策C.氏族成员间互助友爱 D.劳动产品极其有限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母系氏族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团结协作才能抵御自然威胁和获取基本的生活所需,只有成果共享才能维持每个人的生存,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氏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非决策方式,故B错误;C是材料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C错误;D为生产力落后的具体表现,包含在A中,D错误。

2.《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映了()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 B.对民生艰难充满担忧C.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 D.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D[解析]“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是强调耕与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在耕织不强的情况下,工商业发展也会受挫,所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D;《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未涉及对民生的担忧,排除B;《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农商并重,排除C。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国,它们都采取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有利于促进()A.人口增长 B.疆域扩大 C.民族融合 D.互相敌视C[解析]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这有利于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故选C;学习汉族文化及典章制度不一定会促进人口增长,排除A;学习汉族文化及典章制度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B;统一学习汉族文化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认同感,而非互相敌视,排除D。

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完全被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更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C[解析]依据材料“分科考试、差额录取”可知,唐代科举制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说明科举制选官注重才学,故C正确;科举制并没有完全否定官员特权,故A错误;科举制主要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权力,故B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故D错误。

5.据史书记载,不同于唐人服饰的绚丽多彩,宋人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多以淡蓝、浅黄、青、墨绿和白色为主。据此可以推知宋朝()A.审美情趣上追求自我和意境 B.服饰风格与国力的衰弱相关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服饰变革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A[解析]据材料“宋人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理学强调道德与自我修养的结果,故选A;宋朝服饰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非国力衰弱的表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兴起推动的结果,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宋代服饰风格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

6.古代太湖流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桑麻蔽野”“农桑兴大利”“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之类的描述。这说明()A.古代商品经济南北发展均衡 B.个体经营与小农经济相互排斥C.江南地区自然资源遭过度开发 D.江南地区有较好的商品经济基础D[解析]材料表明太湖流域桑蚕生产历史悠久,而桑蚕生产获利远高于农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不难看出江南地区具有良好的商品经济基础,故选D;题干仅涉及太湖流域桑蚕生产,并未反映北方的信息,排除A;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经营,二者并不排斥,排除B;仅据桑蚕生产的信息无法推知这一地区自然资源是否过度开发,排除C。

7.根据下表所示的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时间事件事件后续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A

[解析]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故选A;材料中涉及的是澎湖列岛,未涉及台湾岛,排除B;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的主权管辖,没有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材料中明军仅收复澎湖,不能得出明朝政府抵制了荷兰人在亚洲的扩张活动,排除D。

8.明朝中期农村雇工非常听雇主的话,到了明末“骄惰成风,非酒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d8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kd8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