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监测考试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监测考试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监测考试历史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早期中国都邑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早期中国()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国家结构较为完备

C.中原处于核心地位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中国)。据题干“早期中国都邑遗址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也呈现出华夏(中原)中心的特征,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和黄河流域文化遗址存在相近的物品信息,仅从图片信息无法得出这一时期南北方存在经济联系,只能说明文明分布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城市、礼仪性建筑、文字等信息,仅从图片信息无法得出国家结构较为完备,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集中公墓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争霸战争的激烈 B.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体现了政治秩序的变动 D.促进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次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在商周时期实行“集中公墓制”,这种制度体现的是当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政治秩序,众多王及诸侯方国国君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独立陵园制”,每代国君有自己独立的陵园。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秩序的变动,随着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政治格局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转变,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更加凸显,政治秩序发生了从宗法政治向集权政治的转型,C项正确;战国时期并非争霸战争,排除A项;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主要反映政治秩序的发展,其经济根源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只是其表现之一,“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变化,实际上是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的表现,而不是促进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

3.秦简《司空律》规定,一家不能同时有两人以上以劳役抵债,必须轮流放回一人去照顾自家的农业生产;留下来服劳役抵债的人,在农忙时也可归田务农。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法律权威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加强基层管理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从材料中“一家不能同时有两人以上以劳役抵债,必须轮流放回一人去照顾自家的农业生产;留下来服劳役抵债的人,在农忙时也可归田务农”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让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在古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主要是关于农民劳役与农业生产时间的协调,并没有直接体现维护法律权威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关于农民劳役和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与基层管理如户籍管理、治安管理等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直接目的是保证农民有时间进行农业生产,而不是专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制定的,它是从时间安排上确保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侧重于时间保障而非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4.据统计,汉高祖至景帝年间,可以确定在任年限的郡国守、相约有10人,其中任期在10年以上者多达9人。汉武帝时期,郡国守、相长期任职者仅2人,在任时间趋于缩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汉代()

A.官员素质的提升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丞相权力的削弱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汉武帝时期,郡国守、相长期任职者仅2人,在任时间趋于缩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郡国守相(包括太守和国相)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由皇帝直接派遣到地方担任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汉武帝时期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