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dfVIP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元时空

单元概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

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进行讨论,

中国古代的

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法治与教化

礼法结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法系

近代西方的近代西方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宗教伦理在西

法律与教化方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

法治与精神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1.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

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内容和意义。

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从史料实证角

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度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事实。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代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

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面向基层百姓宣讲的意义。

治手段。4.核心概念:德治、法治、礼法并用、《唐律疏议》、中华

法系、乡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产生

(1)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

能已经有了法律。

[概念阐释]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商周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初期的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

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

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引发了早

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主张代表思想

人性善,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

主张德治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法家

主张法治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

(3)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4)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

[思维点拨]儒法之争的实质

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德治注重

教化,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主张

视角先秦“礼法之争”

史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

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

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

史料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