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Page1/NUMPAGESPages2
课题
沉思
课时
第二
学情分析
1、欣赏作品《沉思》(小提琴独奏)又名《冥想曲》。这首间奏曲含有宗教情绪,表现泰伊思在享尽酒宴和舞会的狂欢之后,内心深感疲乏和厌倦,不由产生皈依宗教,祈求得到安慰的想法。乐曲的结构非常简单,由主题、中间展开段、主题再现和一个尾声构成。主题在乐曲中多次出现,起着提示主人公内心活动和加强气氛的作用。
2、“我的创造”要求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地球正遭受破坏的现象,表达人们的痛苦以及对“怎样保护地球”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沉思》这一首乐曲时,能感悟到音乐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段营造了哀怨、凄苦是情绪。
2、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进行创编情境的表演,能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热爱地球妈妈”这一主题,体验创造、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在听赏中应侧重情绪感受,让学生仔细聆听、体验和联想。
教学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录象机、电视机、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礼仪及发声练习。
二、欣赏小提琴独奏《沉思》。
1、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个词语——沉思。
生:说出自己对沉思的理解。[
师:我们在什么状态下会进行“沉思”?今天,我就请同学们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进行“沉思”。
2、利用多媒体观看地球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并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3、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沉思》。
思考:
(1)欣赏乐曲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见解。
(2)对乐曲的要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照旋律、节奏、速度、演奏形式等要素感受乐曲的情绪。
4、教师简单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
《沉思》又名《冥想曲》。这首间奏曲含有宗教情绪,表现泰伊思在享尽酒宴和舞会的狂欢之后,内心深感疲乏和厌倦,不由产生皈依宗教,祈求得到安慰的想法。
马思涅:儒勒·马思涅(Jules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马思涅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罗兰学琴。二十一岁获罗马大奖,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马思涅的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
5、再次欣赏乐曲,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对乐曲的感受,再用语言进行表述。
6、谈谈音乐是怎样表现哀怨、凄苦的情绪的?
7、说说音乐情绪和我们地球环境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沉思”的理解。
三、我的创造。
1、要求:这是一项综合艺术活动,要求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地球正遭受破坏的现象,表达人们的痛苦以及对“怎样保护地球的思考”。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启发学生看课本插图激发灵感。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要有自己的创造,又要发扬合作精神,
4、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不随地吐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用完水及时关闭水笼头、多种花、草、树木把您打扮的更漂亮、保护臭氧层、不随便丢垃圾、垃圾分类、回收废电池、尽量不排放乌烟、不浪费纸张
四、作业:把“我的创作”编成完整地音乐情景剧。
教学反思
整个过程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大胆尝试,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学习的积极心态。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