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刘禹锡《晚泊牛渚》.docx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刘禹锡《晚泊牛渚》.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泊牛渚①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②,独自月中行。

【注】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5.下列对《晚泊牛渚》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傍晚牛渚的景象,晚风吹动芦苇,秋江泛起鱼鳞般的波纹,富有动态美。

B.颔联先写晚霞色彩的突然变化,接着又从听觉角度营造出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

C.颈联运用对比衬托,戍鼓绝显宋静,渔家灯衬喧嚣,一静一动,景色层次丰富。?

D.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自然清新,没有华丽辞藻,读来毫无雕琢堆砌的繁缛之感。

16.本诗尾联与教材中高适的《燕歌行》最后两句都用了借典抒情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所用典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5.C。手法判断有误:“戍鼓音响绝”营造安的分佛都留家灯火明”描绘静谧画面,二者并非对立,不构成对比衬托关系。

16.相同点:均流露出无奈之感。《晚泊牛渚》运用袁宏因咏史得到谢尚赞誉而声名大著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月下独徘徊尽显无奈;《燕歌行》通过李将军的追忆,暗示当下无良将改变战争残酷现状,流露出无奈之感。

不同点:①《晚泊牛渚》借助典故,侧重于表达对知己的期待与渴求。②《燕歌行》通过用典饱含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注释:

泊:停船靠岸。

牛渚:山名,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紧临大江。此处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此诗是诗人调官途中经过牛渚时所作。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湿地或浅水,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茎可造纸、葺屋、编席等。根茎叫芦根,可供药用。穗可做扫帚。

晚风:傍晚以后吹拂的风。

鳞甲:形容风吹水的波纹像鱼鳞。

残霞:残馀的晚霞。

变色:改变颜色。

游雁:飞雁。

戍鼓:驻防军营的鼓声。

音响:声音。

绝:断。

渔家:打渔为业的人家。

灯火: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

咏史:以史事为题材创作诗歌。此处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据《晋书·文苑传》:“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曰:‘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谈论,申旦不寐。”袁宏从此声名大著。

独自:自己一个人;单独。

月中:月光之中,月光下。

参考译文:

晚傍晚时分,我在牛渚停船靠岸时写的诗

晚风从芦苇丛中吹来,秋天江水漾起鳞甲般的波浪。晚霞很快改变了颜色,宿歇的征雁还有声响。军营的鼓声停了下来,渔家的灯火已经点亮。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我独自在月下徘徊彷徨。

赏析:

此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赴任和州刺史途中。其时诗人从夔州顺江而下,往赴和州,晚泊于牛渚山下。晋代袁宏咏史,为谢尚所重的典故就发生在牛渚山。斯人已殁,此景尚存,诗人游览此地时,又恰值凄清的初秋之季,不禁触发其思古之幽情,遂成此诗。

此诗首联寥寥数语就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清衰飒的基调。晚风吹动芦苇丛,左右摇摆,秋天的江水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鳞甲般的阵阵涟漪。一个“晚”字,一个“秋”字,使全诗冷气袭人,同时也恰是诗人心境的投射。

颔联两句继续写眼前之景,满天的晚霞忽然变了颜色,远处天边征行的大雁隐约传来声响。“残霞”点出一个“晚”字,“游雁”烘托出秋的气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点染,却处处紧扣诗题。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

颈联两句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军营里的鼓声已慢慢没有了声响,江面上的渔家已是万家灯火。虽然没有使用具体的时间词,但“鼓响绝”“灯火明”都已说明夜已深了,这种写法使诗句顺承而又自然,诗人在小处用心的功夫可见一斑。

尾联两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语,如今再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诗人只有独自在月下寂寞地徘徊。当年咏史的人已不在,只有那一轮明月仍高悬在空中。“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