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2讲百家争鸣讲义教案人民版.doc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2讲百家争鸣讲义教案人民版.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与古代科技文化

32讲百家争鸣

[必备学问·夯基固源]主干学问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猛烈变化。

(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见

(1)孔子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留意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见“有教无类”;留意人的全面进展。

③编订典籍:整理“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

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

(3)荀子

①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深入争论儒家“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其他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思想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实的辩证法思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抱负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见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法家思想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取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嘉奖耕战;加强中心集权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嘉奖耕战;“事异则备变”

墨家思想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见;生疏论和规律学方面的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渐渐湮没失传

【教材拓展补遗】

[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消灭

[名师点睛]“争鸣”意指各学派依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进展的途径。

[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

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

[易混辨析]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分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动身,把它扩充进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名师点睛]“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全都的,都从道德的角度引导人们向善。

[易错易混]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分。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冲突,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动身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信息提取:道家主见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关键点拨]“无为而治”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乐观无为”的哲学观。

[学问关联]荀子主见“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则主见顺应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体现了“儒道争锋”。

[易错辨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见“克己复礼为仁”,仍旧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信息提取:诸子百家相互吸取、融合,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关心、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

[学问拓展]战国后期,“百家争鸣”转入了总结阶段。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这一方面是文化创新的表现,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由封建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趋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反映。

[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5页

主题(一)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王道、帝道与霸道

(1)“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颜色。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见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帝道”: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即君王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187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天津卓蹊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L1U0A9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