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34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练习题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说,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请结合本书中你比较熟悉的一篇(见目录),向同学们介绍你在经典中“航行”的所见和所感,120字左右。

《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南外初二年级学生正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你与小语、小文参与其中。

【《经典常谈》目录检索】

编排顺序

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说文解字》研究】

●《说文解字》知识卡片

2.请你基于《说文解字第一》的阅读,完善知识卡片。

经典:《说文解字》

作者:东汉许慎

内容:全书收九千字,分为五百四十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形体,后作解说。

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独创:“六书”理论,分为四种造字条例:象形、指事、、形声和两种用字条例:转注、假借。

形声字整合

3.造字法中最能产的是“形声”,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合成。以下是课内所学部分形声字的整理,请你帮助完成。

形旁

甲骨文

形旁变体

形声字举例

意义类属

“心”

“小”

“小”

“心字底”

怅、①(wǎng)

慕、恭悬、②(dài)

带“心”的形声字都与心情、心理有关

“糸”

“纟”“糸字底”

③(fù)、缄

④萦、紫

带“糸”的形声字都与丝、线有关

小语受到启发,在学习《小石潭记》时,也通过形旁来理解字义。例如“如鸣珮环”中的“珮环”,都带“王”旁,这类形声字都与⑤有关。

《说文解字》的局限性

许慎在解析造字本义时以小篆字形为对象,由于未见商周甲骨文字形,有时会出现解释偏差。小文在查阅“之”“既”两个词时就发现了问题。如“业:之,出也。象舛过中(草长出的意思)。”“既,小食也。”继续查找甲骨文,你们完善了对于“之”“既”造字本义的认识。

4.“已经”是“既”的引申义,与其本义有密切关联。请你仿照示例,抓住重点,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对“既”的字形进行说明,并推测其本义。

汉字出处

意义

甲骨文

图画联想

造字本义解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到;往

(本义)

甲骨文“之”的上面是人脚的形状,下面一横用于代表某个地方。整体表示人离开某地去往他处。“之”的本义即“去、往”。

既出,得其船。——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已经

(引申义)

【《诗经》研究】

●《诗经》知识卡片

5.根据课内所学及《诗经第四》的阅读,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多篇。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强调了诗歌抒情、言志的功能。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祭祀乐歌,“颂”是宫廷宴会或朝会乐歌。

D.《毛诗序》云:“风,风(讽)也,教也。风(讽)以动之,教以化之。”这是《诗经》教化功能的体现。

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6.《诗经》所建立的比兴传统是一种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手法,构成了诗歌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后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常常将用典与比兴融合,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两句,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欲求举荐的心声。

《诗经》二首对比

7.同学们将《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进行对比,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表格。??

篇目

共同主题

内容特色

代表诗句

语言表达的音韵美

《周南·关雎》

执着的

爱情求索

思念的深切与煎熬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

(1)。

(5)(结构角度)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使用双声词、叠韵词使用叠词、押韵

恋爱的和谐与欢乐

窈窕淑女,

(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秦风·蒹葭》

(3)的意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可望不可即的困境

(4),

宛在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sheng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