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4’×5=20’)
第一章
六艺:(书本第11到13页)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简单地概括为“礼”、“乐”、“射”、
“御”、“书”和“数”。
“礼”类似于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包括各种社会政治
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学的目的是让接受教育的学生懂得政治礼仪和外交礼
仪。
“乐”类似于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括诗歌、音乐、
舞蹈等,主张与“礼”相配合。
“射”和“御”都是军事训练课,“射”指的就是射箭,而“御”指的就是
驾车。
“书”和“数”都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类似于我们现在的
识字和书法,而“数”指的是计算、算法等。这两门课程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
所说的“智育”。
总的来说,“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它有着符合教育规律的
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
响至深。
乡三物:是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德、六行和六艺。
六德: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术)。
第二章
稷下学宫(p20):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
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
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着
书论辩。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
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
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
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
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
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办学特色:1、学术自由2、教师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在学生管理上,
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则》
三纲领八条目(p74):三纲领八条目出自《大学》一书,“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三纲领,这些纲领是儒家提出的道德教
育的纲领,两千年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就是贯彻这“三纲领”的;八条目是根据三
纲领,为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教育程序,“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程序,以道德观念的
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
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这就构
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百家争鸣(p18):战国时期诸侯十分看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
对于“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各家各派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
和四处奔走游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各家主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
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诸
子百家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即“儒、墨、名、法、道德、阴阳、纵横、杂家
和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为十家”。
豫、时、孙、摩(p79):《学记》在总结“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
的重要规律时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
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就包括的四项的具体
原则就是豫,时,孙,摩。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
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
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
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
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p80):出自《礼记学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