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综合能力测试
一、言语理解个
25
1.将句中划线部分替换成成语应改为()
这种事情虽然同学们都因为经常看见而习惯了,但我仍然很着急。我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A.司空见惯B.习以为常C.熟视无睹D.见怪不怪
2.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贴切的一组是()
()本人乃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1
()他这个人的品质不好,对人总是“脸上三分笑,肚里一把刀”,什么坏事都干
2
()本想抬举你,你可倒好,癞狗扶不上墙,连这些小事也办不成
3
()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4
A.直言不讳口蜜腹剑朽木难雕得寸进尺
B.快言快语明争暗斗朽木不雕贪得无厌
C.直言不讳口蜜腹剑朽木难雕贪得无厌
D.快言快语明争暗斗朽木不雕得寸进尺
3.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几乎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在于阶级的局限性,在于所处敌我矛盾中的地位,
由于物质欲望、社会地位的诱惑,农民起义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自己成为地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
声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虽然在后来的农民起义中不时出现“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均富思想,但最后无
不蜕变成为享乐主义、权力思想的奴隶,作为农民起义的结晶——太平天国的历史清晰地印证了这一事实。还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起义必须依赖存有异心的地主知识分子,受教育水平所限,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必须
由文化水平较高的地主阶级异化成员为其出谋划策,而最终又被他们所同化,农民起义最终演变为迈向皇座的
工具或者臣服于旧有的政权结构,坚持者的结局就只剩下孤立、毁灭。
以下各项不符合上文意思的是()
A.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出农民起义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权位和物质利益
C.“均贫富,等贵贱”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农民起义者的最高目标发生了转变,但由于内部地主知识分子的
同化,最高目标中途夭折
D.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主知识分子帮助农民起义扩大并成功,但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蜕化、
变质
4.主流观点认为《三国演义》是在尊刘抑曹、是在贬魏扬蜀,但如果置身其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曹、魏实在是
光辉的很,而刘、蜀在冠冕堂皇之外总能让人看到背后的阴暗。曹操的败而大笑,刘备的痛哭流涕,曹魏的人
才济济,蜀汉的将寡兵微都在暗示着无论以人格魅力还是人心所向上,曹操、魏国是要远远超越于刘备、蜀汉
的。写孔明足智多谋而近妖,正反映出蜀汉人才匮乏,需靠人力挽救,相对的曹营谋臣如云,任谁都能提出真
知灼见,人力之重显而易见;写勇冠三军的关羽在兵精粮足情况下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透视出蜀汉政权人才
的片面性,而相应的张辽一孤军数次迫退孙权几十万大军,人才的全面性不言而喻。罗贯中事实上一直在用褒
扬的语气贬损着正面人物,有时甚至会控制不住对刘备来一句“故把亲儿掷马前”的调侃,一个“故”字,活
灵活现。
下面选项最符合文章意思的是()
A.主流观点只是看到了《三国演义》的表面意思,而没有发现作者隐含的深意
B.蜀汉人才的缺乏、片面是主流观点不可能看到的,而除非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发现这种缺点
C.“故把亲儿掷马前”中“故”的运用充分反映出主流观点中刘备的宽容和谦和
D.曹操在主流观点中是作为反面人物而出现的,但在作者观点中,他是正面人物,是光辉形象
5.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大学科,但在中国却很难出现与西方一样“兰桂齐芳”的局面,古代自
不必言,今天重理轻文的理念也显示出国人对两大学科认识上的偏颇,且不说文理分科时人数比例上的悬殊,
也不说就业时文科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单就从广大学生的分科心理来看,就不难窥其端倪,多数学生在分科
选择时,首选理科,即使明知数理化竞争实力弱也义无反顾。反观文科,往往是成绩较差学生的首选,似乎学
文是在为自己降低难度,实情果真如此吗?至少原子弹可以引爆,“神舟六号”可以上天,但中国却没有一个
黑格尔,没有一部《法国民法典》。自然科学可以为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愉悦,却无法提供精神上、秩序上的需
求,一个国家怎能没有哲学家呢?法典怎可以没有人来批判呢?
以下选项不符合文章意思的是()
A.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出现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