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任务单(附练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任务单(附练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任务单(附练习+答案)

题目解读

“谏”:进谏、劝谏,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目的。在中国古代,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行为称为?“谏”。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明确了劝谏的对象,体现了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十思”:文章的核心内容,指的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条思考和建议。这?“十思”涵盖了君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

“疏”:是一种古代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它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通常用于向君主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或批评朝政。

标题明确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即魏征以进谏的方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十条有关治国理政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唐太宗能够采纳,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征早年经历坎坷,曾侍奉过多个主公,包括李密、窦建德等。后归唐,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等书。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悲痛不已,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死后赠司空,谧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背景简介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随着国家逐渐安定,经济日益繁荣,唐太宗逐渐骄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处理政事时也不如以往那样虚心纳谏。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他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创业时的艰苦作风和清醒头脑,从而导致国家由盛转衰。为了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继续保持贞观初年的良好政治局面,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上书唐太宗,即《谏太宗十思疏》,希望唐太宗能认真思考并采纳其中的建议,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知识链接

1.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庙号的评定通常由后继之君和大臣们共同商议决定。依据皇帝生前的功绩、品德、行为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庙号。不同的朝代对于庙号的评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遵循着一定的道德和政治规范,以体现对皇帝的评价和对其历史地位的认定。

庙号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皇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王朝的传承脉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庙号及含义:

太祖、高祖:通常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唐高祖李渊,他们为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基业。

太宗:一般是第二代皇帝的庙号,往往是在开国皇帝之后,对国家有重要发展和巩固作用的君主。像唐太宗李世民,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举措,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的皇帝。例如明世宗朱厚熜,他是藩王出身继承皇位,在统治期间也有一定的政治作为。

高宗:通常是王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有一定成就。如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在其统治前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

中宗、睿宗:中宗一般指中兴之主,睿宗则表示皇帝聪明睿智。例如唐中宗李显,在唐朝历史上有一定的复位中兴之举;唐睿宗李旦,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

2.疏

疏,又称奏疏或奏议,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

这种文体主要用于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或意见,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疏文体属于议论文体,其特点是逐条陈述,旨在使下情上达,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文体正式形成于汉代,至明代最终完备成熟,形成完整的统一与规范。明代疏体文的使用范围比以往有所扩大,不仅用于述政,还用于乞恩、谢恩、处理宫廷琐事。其中述政类疏体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文章内容结构基本定型,尤其在陈述建议这一方面详尽具体且分叙精当。乞恩、谢恩类疏体文,类似于汉代的表,主要为陈情之用。用于处理宫廷琐事之文,其行文简易实用,用语恭敬庄严。

导图梳理

整体感知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针对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内容分析

1.“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析】“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像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