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如略顾为而等。
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古代散文的语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荆轲义薄云天的侠义精神,体会古代英雄为了正义和使命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中个人与国家、正义与邪恶等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深入理解荆轲刺秦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体会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以及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理解文意。
2.讲授法: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和紧张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刺客的视频片段,如聂政刺韩傀、豫让刺赵襄子等,展示刺客们行刺时的惊险场景和壮烈情怀。
2.提问学生:在这些刺客的故事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刺客们为什么要去行刺?他们的行为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介绍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背景介绍(3分钟)
1.战国时期,秦国实力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各国之间纷争不断,为了自保或扩张,时常采取各种手段,其中就包括暗杀等极端方式。
2.燕国太子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招募了荆轲等勇士,策划了这次刺秦行动。详细介绍燕国的局势、太子丹的处境以及他与荆轲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4.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荆轲刺秦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5.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刺秦的缘由、准备刺秦、刺秦经过。
起因:秦国灭韩亡赵,兵临燕国,太子丹恐惧,决定派荆轲刺秦。
经过:荆轲与樊於期商议,得到樊於期首级;太子丹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和秦舞阳作为助手;荆轲在易水与众人告别,踏上刺秦之路。
结果:荆轲在咸阳宫行刺秦王,因秦舞阳恐惧失态,荆轲未能成功,最终被杀。
(四)文言知识讲解(20分钟)
1.实词积累
重点讲解略顾为而等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略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掠夺、夺取)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谋略、谋划)
顾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回头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及、考虑)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为
乃为装遣荆轲。(动词,整理)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表被动,被)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给)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
而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转折,却)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顺承,就)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些实词的理解和记忆。例如: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并、列)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重金征求)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