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考试模拟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唐人谓之“格”,并由此形成
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
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晚唐、五代至北宋,层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
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
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人语句,
但它显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谓定法;法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谓活法。相对
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这应该说是诗论家对“至法无法”的自觉意识。
②后来清初游艺编《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表达:“诗不可
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迹,
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
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于
法,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
③“至法无法”作为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的
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④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后,但其基本思想
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言
的关系。
⑤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技与道(或曰神)
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诗学而言,有法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老
子》曾说“有法法无法”,在艺术就是达到通神的化境。王惯《诗法指南》序说:“语云,有法
法无法,,又云,道法自然,。是编虽谭及有法,而法无所法之旨跃然以呈学诗者,欲破穿凿支
离之夙习,舍此无可从入。惟因法而法无法之法,以游于自然之途则诗虽技哉,进乎道矣。”
这也是强调法进于道的神化境地。由此可以看出,“至法无法”的观念与老、庄道学有渊源关
系。
⑥第二层含义与第一层含义密切相关。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形而上的道是不可名状的,
庄子也说“大道不称”(《庄子•齐物论》)。作为艺术化境的道,既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
妙”,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沧浪诗话•诗辨》),刘大
槌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唯法耳,然不得其神,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论文偶记》),
章学诚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文史通义•文理》),
无非是要说明,不能用语言捕捉、表述的东西,自然就是超出知觉限度之外的不确定的东西,
也就是不可讨论的东西。这样难以言说的“至法”,在被悬置起来的同时,又与“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的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获得了逻辑上的一致。
⑦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源头,中国古代文艺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两家学说的
影响。但两家思想对古代文艺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在本质论和功能论方
面,至于创作论、结构论及艺术辩证法、美学基本原理,则大体是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基础
上形成的。至法无法的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疑可以溯源于道家思想,但如果从主体
的立场来讨论古人对法的态度,那么我们还能看出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的影响,由此对至
法无法的含义加深一层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工以技贵,士以技贱”。孔子说自己少贱多能,
不试故艺(没有做官,所以学到了很多技艺),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已。后世士大夫总
是崇尚通才通识,具体的技能相对来说是受到轻视的。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学理论中,就是“心
与气本也,源流法度末也,本至而末自随焉者也”。以诗学而言,诗论家本着孔子“有德者必
有言”的训条,首先强调的是作家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如叶燮从诗家的才、胆、识、力来论
“诗之基”,法则卑之为“末技”;沈德潜倡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都是人所熟知的。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中国诗学出现的对法的热衷与对法的轻视的反差就
不难理解了。
(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画一画》分层作业.docx
-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docx
- 2024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植物嫁接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pdf
- 2025春赣美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docx
- 2025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水务行业化学检验员赛项参考试题(附答案).docx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检测试卷合集2套(含答案) .pdf
- 《连云港康缘药业公司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6300字》 .pdf
- 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学测合格性考试数学模拟试卷(一) .pdf
- 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招聘笔试试题2024 .pdf
- 肝糖原贮积病患儿消化内镜诊疗围术期管理规范专家共识(2024) .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