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单元定时检测(十四)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图中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地形B.河流
C.降水D.农业生产条件
2.图中区域划分的目的在于()
A.加强行政管理
B.协调统筹利用水资源
C.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D.为城市提供农产品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主要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B.甲乙两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C.丙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盐碱化
D.从西安乘火车沿陇海、京广线可到武汉
4.与丙地苹果产区相比,云南昭通发展苹果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上市较早B.气温年较差大
C.昼夜温差大D.交通便利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及粮食主产地,是“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区域发展协调度越高。下图为2007~2017年黄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均值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甘肃综合指数最高,得益于()
A.农作物单产高B.经济发展水平高
C.能源丰富多样D.气候条件较优越
6.山西综合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消费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粮食生产面积小
C.位于干旱地区,降水总量少
D.热量条件差,作物生长周期短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协同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科学合理布局提出更高要求。据此完成7~8题。
7.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A.劳动力成本低B.制造业基础好
C.高铁网密度高D.矿产种类多
8.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
A.高端制造业向河北扩散
B.不同类型制造业加速集聚
C.专业化分工趋势显著
D.不断向京津冀以外区域转移
铜仁市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的岩溶槽谷区,耕地资源破碎,地形复杂多变。近年来,该地撂荒耕地数量多。下图为撂荒地与当地坡度关系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地坡度≤6°的耕地中()
A.水田数量接近旱地的一半
B.水田的数量大约为400块
C.旱地撂荒率是水田的2倍
D.旱地的数量远大于5000块
10.该地坡度25°地带撂荒水田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撂荒旱地数量较多
B.水田种植效益较高
C.耕地中水田比重低
D.水田破碎程度较低
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下辖15个乡镇,15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7.87万,农业人口53.47万,农村居民点用地134.79km2。近年来该地人口大量外流,空闲房屋及废弃宅基地大量增加,出现大量“空心房”。2018年开始了农村“空心房”整治行动,主要是对“空心房”地区进行复垦。据此完成11~13题。
11.根据汨罗的自然条件,推测其乡村()
A.人口北密南疏
B.人口南密北疏
C.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分布
D.聚落呈带状沿山谷分布
12.汨罗农村出现大量“空心房”,直接原因是()
A.基础设施落后B.居住环境恶化
C.产业结构调整D.农民外出务工
13.汨罗“空心房”复垦实践中,复垦为林地的较少,耕地较多,其原因是()
A.平原地形,林木生长差
B.耕地经济效益更高
C.靠近湖泊,洪涝灾害严重
D.人口过多,粮食需求量大
伊犁河是一条跨国界河流,其科学开发利用对中哈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国间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伊犁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主要用途是()
A.航运B.农业灌溉
C.发电D.工业用水
15.中哈两国在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适宜举措是()
A.我国将工厂布局在边境附近
B.上、中、下游依次满足引水需要
C.加强合作,共研共享环保节水等技术
D.各自形成独立自主的河流管理机构
下图是安徽省1985~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示期间安徽省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了就业机会
B.优化了产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7.与1990年比,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
A.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B.处于初期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