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进程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帝国经济重心的时候,南方还处于“筚路蓝缕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河流域的每一次战乱都为长江流域提供了一次发展契机。从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三国分裂、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难”、十六国更迭,人口大量南迁。仅公元4世纪初永嘉之难至刘宋时期即公元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约90万。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500多万,这使江南开发所需劳动力得到补充。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互换与北方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人口总的变化来看,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再度推动原已颇具规模的江南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不但使之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赖以撑持的支点,如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事实:“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北宋末年由“靖康之难”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同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以后随着东南经济不断发展,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漕粮的82%。包拯说:“东南上游,财富攸出,而调度之所也。”在运往京师的巨额漕粮中,“江南所出过半”,又“素甲于江浙”,可谓名副其实的“苏湖熟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个长江流域,而仅限于下游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与中原地区同步开发进程,唯位于中游的江汉平原至宋元时期才进入农业开发。宋元时期江汉平原一直处于湖沼状态,湖沼水体成为开发利用的障碍。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元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熟,至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以工商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棉花和蚕桑,代之而起的江汉平原承担了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长江上中下游的全面开发为整个流域带来了繁盛。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时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国家对江南经济的倚赖,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对江南农业的重视和投入。这个阶段是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都得以在江南推广普及。这一切,促使江南农业飞跃发展,土地的开垦和熟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一地不仅“四郊无旷土”,而且对肥料的重视,从而造就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的高产奇迹,因此范仲淹称这里是“膏腴千里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最初被范成大引录于他在南宋绍熙三年(1192),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稍后(今桐乡)库官时,也在《监石门酒务》一文中引录了相似的民谚,京畿游侠乡……世言苏湖熟,治溉及四方”,尤其强调这是江南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苏湖熟,勤所致也”,“苏湖熟,亦由人力之尽也”。
明清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效益较高的蚕桑和棉织在江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江南这个“全国粮仓”的粮食储备日益不足,甚至逐渐沦为缺粮区,湖广地区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稻米种植区,湖广之粮顺长江而下即达江南,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演变成了“湖广熟
(节选自俞为洁《苏湖熟,天下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的黄河流域,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军事重心,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对黄河流域是重大损失,对长江流域是发展机遇。
C.从西汉末年到北宋末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长江流域各段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大体按上中下游的顺序逐段开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三段引述了诸多史料,旨在论述江南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全国粮食生产与供给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B.材料一重点谈及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在农耕时代,劳动力多少是生产力高低的标志
C.材料二第一段引述范仲淹“膏腴千里,国之仓庾”的论述,恰好能够印证材料一第三段关于江南粮赋重要地位的相关内容。
D.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蚕桑和棉织不断发展,导致江南粮食生产不能自给。
(3)如果对材料一第一段进行展开论述,下列选项最适宜充当论据的一项是()
A.引景帝之子刘发因其母位卑无宠,无法跻身中原诸王之列而封长沙王的史实直接证明。
B.引述《史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pdf
-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湖南省岳阳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 语文试卷.docx
-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 语文试卷.docx
-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 宁夏中卫市海原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docx
-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docx
-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