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20世纪80年代,距今5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得以发掘。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已经具备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并将其列入世界遗产。据此可知,良渚古城成功申遗有助于()

A.印证中华文明的一体性 B.深入研究奴隶制文明史

C.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彰显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不仅丰富了对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升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通过展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成就,良渚古城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从而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吸引力,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一体性体现为文化融合,政治统一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排除A项;“研究奴隶制文明史”主要是学术领域的影响,但是材料主要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排除B项;没有和其他文明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孟子所重视的“制民之产”,首要的就是分配田产,做到“井地之均”。荀子用“各得其宜”来表达“均”的内涵,通过“隆礼”而实现“上政均平,故民齐-____”。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A.重建社会秩序 B.平均分配财富 C.恢复井田制度 D.实行礼法并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孟子和荀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礼法的重要性。孟子通过土地的公平分配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荀子则通过“隆礼”来实现政治上的均平。这两者都重建社会秩序,A项正确;孟子确实强调了土地的公平分配,这可以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一部分。然而,荀子的“各得其宜”并不一定意味着财富的平均分配,排除B项;孟子提到了“井地之均”,这可能让人联想到井田制度。但是,荀子并没有明确提到要恢复井田制度,排除C项;只有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排除D项。故选A项。

3.唐德宗时期,检校员外郎穆员在为工部尚书鲍防所作碑记中说:“自中原多故,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今浙江绍兴)者如鳞介之集渊薮。”李白也有诗云:“三川(指洛阳)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说明当时()

A.动乱成为文学主要题材 B.华夏认同观念仍未形成

C.战乱促使人口大量南迁 D.士大夫缺乏社会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自中原多故,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今浙江绍兴)者如鳞介之集渊薮”与“三川(指洛阳)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都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因为战乱,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许多北方的人口向南方迁移,尤其是到了长江以南的地区。这一现象导致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的变化,C项正确;“动乱成为文学主要题材”是表面现象,不是其本质特征,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现先秦时期,排除B项;“士大夫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佛教罗汉形象描绘为文士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