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郑州十二中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长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是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③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④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⑤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西省太原市2023_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docx
- 河南省商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docx
-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
-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docx
-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中测验试卷.docx
- 2025年下学期高一语文限时训练9.docx
- 2025年下学期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英语闽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生物识别技术(指纹、面部等)在体育用品零售行业的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报告.docx
- 面向2025年工业互联网的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与物联网应用策略研究.docx
- 2025年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全球创新药研发管线动态及热门靶点技术创新与应用分析报告.docx
- 城市更新视角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研究报告.docx
- 无人机物流在2025年草原地区配送的无人机物流无人机物流生态圈构建研究.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英语沪教牛津版(深圳用)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年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扩张与竞争格局演变研究及市场分析报告.docx
- 百货商场数字化运营中的顾客体验反馈与改进措施2025报告.docx
最近下载
- 网络改变世界ppt课件.pptx VIP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知识考试题库150题(含答案).docx
- 中职语文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职业中专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pdf
- 2024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I卷)(试卷点评) .pdf
- 关于中国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分析.doc VIP
- 攀枝花市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本科毕业论文.pdf
- 年产8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说明书.docx VIP
-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率和储备量多阶段决策.doc VIP
- 2024全民反诈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200道).docx
- 2024全民反诈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201-336道).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