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肿瘤放射治疗学
备课笔记(讲稿)
内容
教师
班级
时间
第九章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是与远距离治疗(teletherapy)相对而言,brachy(近或短)及tele(远)均来源于
希腊文。远距离治疗是指外照射,即通过人体体外的照射,如钴-60远距离治疗,电子直线加速器的高能X线及
1
电子束治疗等。近距离治疗主要有腔内(intracavitary)、管内(intralumenal)、组织间(interstitial)、术中
(intraoperative)和模(mould)治疗五种,即4I+1M。
第一节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历史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901年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意外受到镭的灼伤后,居里夫人将一小管镭盐
交给Danlos,建议用于肿瘤治疗。1904年,Danlos应用表面施用器将镭用于治疗皮肤病变,从此开创了镭疗的新
纪元。1905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镭针插植。
1906年,Oudin首次阐述了剂量率效应,Beclere提出射线量值对疗效的主导作用。
1911年,提出用毫克镭(mgRa)作为放射性强度单位。
1913年,镭首次用于宫颈癌的治疗,奠定了腔内放疗的基础。
1921年,Sievert提出点源、线源的剂量计算公式,著名的Sievert积分公式一直沿用至今。
1930年,英国Paterson及Parker建立了Manchester系统,描述了插植规律、剂量学及计算方法,组织间照
射得到迅猛发展。1931年,Forssel首次提出以希腊文Brachtherapy代表近距离治疗。1934年他们提出了更为严
60
谨的布源规范和照射数据表,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外照射发展很快(Co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其防护
上的优势及深度剂量高,使近距离治疗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期,美国纪念医院的Henschke提出了后装技术
192226
并建议用Ir取代Ra,改善了医护人员的防护和剂量分布,使近距离治疗获得了新生。1965年,Pierquin和
Dutrex发展了巴黎系统。
二十世纪70-80年代,放射物理、剂量学、计算机等技术以及影象诊断(CT,MRI)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近距离治
疗的精度,改善了防护及剂量分布。现代近距离治疗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治疗,它安全、可靠、防护好,近年得到
了极快的发展。
我国近距离治疗始于解放前的上海镭锭医院。二十世纪70年代前,主要采用传统的腔内镭疗治疗妇科肿瘤及
少量头颈部肿瘤,如牙龈癌、舌癌的植入治疗;70年代后,应用手工操作的后装近距离治疗机,开始引进和应用
192
国外生产的高、低剂量率后装机;90年代初,我国生产的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的微型高剂率Ir后装机投
入临床使用,标志着我国后装治疗进入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厂商生产与国外先进产品类同的高剂量率近
距离后装治疗机,治疗范围从妇科肿瘤扩展到头颈部肿瘤、胸、腹部肿瘤及身体其它部位的一些肿瘤共30余种。
但应指出的是近距离放射治疗因其照射范围小、剂量按深度衰减梯度大,除偶然用它作根治性放疗外,一般只
能配合外照射治疗,须以外照射为主。
第二节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分类
一、照射技术分类
1.模具(molds)或敷贴器(plaqaes)治疗
将放射源置于按病种需要制成的模具(一般用牙模塑胶)或敷贴器内进行治疗,多用于表浅病变或容易接近的腔
内(如硬腭)。为降低靶区剂量变化梯度,需避免直接将塑管贴敷底皮肤表面,可用组织等效材料、蜡块或凡士林沙
布隔开。辐射源和病变间的距离通常为0.5-1cm。近年来已为浅层X线
文档评论(0)